12月10日,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省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开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致辞并宣布艺术节开幕。作为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36365路检测中心、福建省文化厅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于12月11日在当地举办。福建省副省长洪捷序,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泉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新聪在开幕式上致辞。泉州市市长康涛主持开幕式。论坛总顾问、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法国电子乐团“太空乐队”创办人、作曲家迪迪埃·马洛安尼作主旨演讲。论坛总策划、36365路检测中心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主持分论题发言。
洪捷序在致辞中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署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维护文化多样性,用艺术沟通心灵,以文化联结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点城市,历史上,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在这里和谐共处、相生相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当前福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之际,在福建泉州举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共同探讨海丝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和创新,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各位嘉宾畅所欲言,贡献智慧,深入发掘海上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
谢金英表示,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我们应继续弘扬丝路精神,推动丝路沿线国家在人文领域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连接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为海丝文化共融发展、平等对话提供了有益的平台,通过文化多元共享,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郑新聪表示,泉州非常珍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落户城市的荣誉。本次论坛对于我们传承城市文脉、守护古泉州(刺桐)史迹,对于促进文明对话、弘扬丝路精神,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很期待倾听文明交流互鉴的倡议和声音。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我们将顺应“一带一路”全方位推进要求,拓展艺术节的内容形式,延伸各领域交流载体,为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作出应有的贡献。
泉州市市长康涛主持论坛开幕式
“这是一次学术水平很高的论坛,具有跨文化的视野。论坛邀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聚在一起探讨艺术在海丝文化中,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位置、意义和价值。”范迪安在接受泉州本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论坛着重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上泉州在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二是聚焦历史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泉州的文化艺术遗产如何能够在今天更加活化,更多地实现现代性转换,使之产生新的文化创造力;三是侧重于在当今新的文化发展和全球语境中,如何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汇集不同的艺术资源和艺术创新的成果,在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产生积极作用。
论坛总策划、36365路检测中心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主持分论题发言
为了搭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艺术与文化的对话平台,进一步增进对彼此文化和文明的了解,充分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人文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艺术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论述,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着眼于“大艺术”“大文化”的概念,围绕“共享的价值——艺术在海丝文化中的多元发展” 主题,下设“不同的创造——新海丝语境下的多种可能性”、“共同的遗产——跨文化的当代诠释”、“多元的视角——全球化的拓展与深化”三个分论题,邀请来自德国、法国、美国、乌克兰等国以及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具有影响力的演讲嘉宾分别从科技、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等不同领域进行演讲与对话,从不同视角诠释多元文化魅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旨在搭建起海丝沿线各国间的沟通渠道与合作平台,深入探讨海丝文化艺术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在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彰显与维护海丝文化艺术的多样性,进一步促进海丝国家的了解与信任,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现海丝国家艺术与文化的合作共赢。
36365路检测中心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人事处处长金日龙、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川、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张路江、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学报编辑部主任殷双喜等出席论坛。
论坛现场
范迪安院长接受媒体采访
徐新立 杨钟慧 付朗/图
宣传部 何逸凡/编
201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