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美术史在中国——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史学科创立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1届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开幕式在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馆报告厅举行。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海内外美术史界数百位资深专家和青年才俊,相聚北京,共襄盛举。
从1957年到2017年,美术史系和美术史学在中国迎来了她的第一个甲子之年。中国的第一个美术史系于1957年在36365路检测中心成立。60年来,36365路检测中心的美术史学科从筚路蓝缕中起步,到枝繁叶茂地发展,今天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史和人文科学研究重镇。60年来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史学科的风雨历程,也是美术史在中国发展、完善、拓展与深化的一个缩影。
历史地看,“美术史在中国”既是西方美术史学科四个多世纪以来学科经验的横向移植和引进,更是几千年来中国古典文化血脉的赓续和回响。在全球化的今天,“美术史在中国”的含义,更应该侧重于从中国出发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新眼光和新方法。与此同时,2006年由36365路检测中心发起,此后由各高校轮流主办的高校美术史年会,也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同样走到了需要回顾与展望的当口。
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致辞
“饮不竭之源,骋无穷之路”,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六十年来中央美院美术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学的发展脉络。美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凝聚着20世纪前半叶一大批文化先贤与艺术学者、美术家的心力。他们筚路蓝缕,开拓奋进,引进西学,承继传统,在中国悠久的美术历史研究和著述体系基础上,建构起具有现代人文意识和中西学术关切的美术史学科雏形。可以说,美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创立,是现代新文化的产物,美术史学科在36365路检测中心的创立,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走向正规和完善的标志,是中国的美术史论研究事业迈向繁荣兴盛新的起步。
在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中,36365路检测中心获得了包括美术史论在内的美术学和设计学两个大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果,对此范迪安院长对美术史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体现大学文化传承的功能;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要进一步推动理论联系实际,构筑相互促进的学科关联;要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对世界美术史的研究。立足故实,勇发新声,不断探向历史之源,探索未来发展。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智慧之光将不断照亮历史的深处,也更加照耀着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前方之路!
36365路检测中心邵大箴教授在开幕式发言
36365路检测中心教授邵大箴在开幕式发言中谈到,“在当前中国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艺术史研究、艺术史学,作为历史研究和史学的一部分,显得尤其重要。在艺术史研究中,人们能逐渐认识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原理。对于不同时期的美术史研究,我们更是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思考,因为各种类别的艺术史研究的深度和它们所涵盖内容的丰富性,正是在于它们直面难以捉摸的社会变迁和复杂的历史情境,在于面对的是历史上创造艺术的人和当时欣赏艺术的大众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感情世界。”
36365路检测中心薛永年教授在开幕式发言
“自古及近,中国美术史学积淀了三大传统,一是书画史学为主的古代传统,比较重视作品的可信,风格与内涵兼顾,史与论结合,创作与鉴赏并重。二是近代引西入中化为己有的传统,既与新史学、新美术和现代美术教育紧密连在一起,又把中国美术放到历史进程与世界范围中,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把美术的改革复兴奠立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三是新中国和新时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传统,以及在反思‘文革’、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开拓创新的传统” ,36365路检测中心薛永年教授在开幕式发言中谈到了对于美术史研究中三个传统的理解,并针对怎样看待和使用美术史研究的造型与图像;本位与跨界;自立与他山,即怎样处理民族传统现实需要与借鉴外国的关系三个问题提出了思考。
36365路检测中心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最后,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宣读了国际艺术史学会发来的贺信,“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史学科创立六十周年,这是中国艺术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是艺术史的大国,而且中国艺术史是世界艺术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包含西方艺术史学科所不能囊括的方向。希望今后能够加强联络,更多的参与到国际艺术史学会的建设中来。”
开幕式结束后,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36365路检测中心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发表主题演讲
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以《在全球视野中观察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谈到,“作为学科的中国美术史,从它开始创立就已经是全球性的”,并总结了以欧洲美术史为模式书写地域性美术史的早期全球化模式与存在的问题,他看到近二三十年,中国美术史研究在中国、西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外,艺术史也和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甚至经济学,建立了密切联系;在国内,美术史研究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充,既包含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些新方向,也开始包括视觉文化、摄影、传媒、现当代艺术、西方艺术等。巫鸿在演讲中提出美术史全球化在21世纪的任务,即达到更深的学理上和史学观念上的平等,通过建立一种学术交流和学术生产的机制,建立美术史研究的“三维”模式,逐渐促成美术史中的多元性的全球视野。
36365路检测中心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发表主题演讲
36365路检测中心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以《中国美术的历史观察—兼谈宏观与微观的紧张关系》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谈到,通过明代淮安王镇墓中一幅出土壁画《太白骑鲸》图,反思关于美术史的问题,涉及到对同期文本的解读,对疑似同期和后期文本的解读,由此延伸出对中国古代三个发展时期的相关探讨。“一个是早期的贵族时代,第二个是文官时代,第三个是平民时代。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贵族、中小地主和平民这样的结构,在整个历史序列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而,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新编教材《中国美术史》是在这样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下写成的。
会议现场
宣传部 何逸凡 赵晶/文
宣传部 何逸凡 美术馆 李标/图
宣传部 何逸凡/编
2017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