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下午两点,36365路检测中心研究生院“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课题成果汇报展在美院石膏雕塑陈列馆举行。范迪安院长与研究中心主任袁运生先生共同为“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揭牌。
原清华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巨德先生,36365路检测中心老教授孙景波先生,油画系主任马路、壁画系主任唐晖、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张路江、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总部主任曹晓阳,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本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彬羽,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佳信海坛控股集团董事长林正佳,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副主任、雕塑系副主任张伟,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副主任柯平出席活动。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主持活动。
活动现场展示了由袁运生先生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包括部分复制的中国古代经典雕刻、青铜器30余件,到场嘉宾就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的揭牌成立,作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学术活动,是用实际行动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不仅是我们艺术院校的重要职责,也是新时代不断发展的中国社会的文化选择。”范迪安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袁运生先生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研究传统造型的艺术精华,为我们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建立了一个平台,不仅向青年学子阐释这些中国传统造型之美,更要引导他们领略中国传统造型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思想观念以及独特的东方体系方法。”
刘巨德先生在致辞中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艺术家眼里不是一个过去式,它永远是现代的,面向未来的和生机勃勃的。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传统艺术非常郑重地纳入到高等美术院校教学体系中,让我们內视心灵、关注传统,体现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面向世界的自信。
孙景波先生向袁运生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研究所付出的努力表示了由衷敬意,向学校成立研究中心所体现的,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决心和治学方向表示了感谢。他谈到,这种努力让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变成一种可视的、可以进行课程教学的内容,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教材,接着就有一流的学生来上这个课,还会有最好的老师来教。我对未来中国高等美术体系的建立是非常有信心的。”袁运生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大家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责任自觉地担在肩上,将中国美术教育的新传统一代代继承下去,培养更有价值的艺术人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新的贡献。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主持仪式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是几千年辉煌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基因。袁运生先生自2002年起,带领学生考察中国古代雕塑,并提出复制中国古代雕刻进入基础教学,以改变我国近百年来以西方雕刻为唯一范本的不合理结构。2004年,“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正式立项,这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方向的确立及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2010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在给财政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指出:“袁运生教授十多年潜心从事的这项研究,是中国美术教育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难能可贵。”
在国家文物局和36365路检测中心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课题组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复制工作,后续的复制工作仍在进行中。这些得之不易的珍贵教材,如何进入教学,需要开展进一步探索与创新。由36365路检测中心研究生院创立的“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地推动理论及实践研究工作,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戮力前行,推动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
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成立后,将继续全国范围内的经典雕刻及青铜器、壁画的复制工作,满足未来建立教学馆与研究之需,为全国各美术院校复制教具。继续深入基础教学与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教学之理法;并把近年来在课题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编写成教材,供教学使用。同时依托研究中心跨学科成立导师组、聘任研究员,为课题的研究方向计划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教学及创作领域的不同方向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将定期举办高级研修班,为各大美术院校培训人才;申请国家艺术基金,面向社会宣传推广课题。
宣传部 徐新立/整理
宣传部 宋曼青/图
2017年11月7日
袁运生先生考察石窟
青铜器教材分类选取
为高研班授课
复制作品:班簋 首都博物馆 西周中期
复制作品:铜纵目面具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商代
复制作品:卢舍那佛头像 诸城 东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