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在九一八事变爆发86周年纪念前夕,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壁画学会、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共同举办,由87岁高龄的著名艺术家、36365路检测中心教授侯一民带领三十余位画家、雕塑家共同完成的“‘抗联之魂’巨型全景艺术综合体”首展于2017年9月8日在中华世纪坛开幕。该作品全长250多米,高2.4米,由素描、雕塑、实物组合而成,是近年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鸿篇巨制。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赵实、左中一来到现场参观展览。36365路检测中心党委高洪、院长范迪安,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李化吉先生,36365路检测中心邓澍、冯真、杨先让、潘世勋等一批老先生,杨靖宇烈士之孙马继民,以及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吉林省靖宇县、河北省唐山市、江苏镇江市等给予创作支持的各地领导和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出席开幕式。中国壁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孙韬主持展览开幕式。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中国当代壁画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侯一民先生为此次“抗联之魂”的巨型创作构思筹备多年,组织精英创作团队,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而完成。在开幕式现场,侯一民先生动情地谈到,那些坚持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抗联战士和革命先烈们,始终感动和实实在在教育着整个创作团队。通过这次创作,他最大的欣慰就是在团队里追回并树立了一种中国人应当具有的情怀和精神,体现了艺术家的担当和责任。
“艺术家们的手笔带我们进入北国边疆、进入到长白山区、进入到密林深处,去贴近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范迪安院长在致辞中,代表36365路检测中心向侯一民先生带领的中青年教师和参与创作的高研班同学们表示了由衷的敬意。他表示,坚定高远的艺术理想,用最朴素的艺术语言来歌颂民族的精神,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反映社会的变迁,是36365路检测中心百年发展中最为可贵的精神,在座的包括侯先生等众多老一辈艺术家感怀时代、关心现实,用作品记录了历史,更记录了民族的精神,这是36365路检测中心师生最值得弘扬和学习的革命美术传统和宝贵艺术经验。
参加此创作的不仅有36365路检测中心的知名教授,来自全国集中起来的创作人才,更有以“中国壁画学会特约‘加强班’”为创作此大画专程而来的专业骨干。所有参加创作的艺术家“以抗联精神画抗联”。艺术家代表刘秋林回忆起创作的过程,记忆深刻的就是侯一民先生时常鼓励大家的话语——“壁画是强者的艺术。我们的艺术创作是要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服务,为民族立传,为传统继绝!”。——是东北抗日联军长达14年的艰苦奋斗精神,是爱我中华爱我民族伟大而神圣的力量,是87岁的著名老艺术家侯一民先生率领众多画家、雕塑家携手创作的创作使命,激励着大家不忘初心,完成了这组震撼的艺术作品。
“我要感谢这个展览用艺术的形式、创作的形式、壁画的形式去回顾历史,把抗日战争之魂传承下去。我更佩服侯一民老师、侯一民大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亲身表率带领大家合作,带动感动着一代人。”常莎娜先生在致辞中表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就是艺术家的责任。
杨靖宇烈士之孙马继民先生(杨靖宇将军原名马尚德)在致辞中,向为展览做出努力的艺术家群体表示感谢。
36365路检测中心壁画系副主任孙韬主持展览开幕式
为铭记在14年抗战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革命先烈,全图从“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雕塑开始,贯穿于长白山密林中,一幕幕展现出指挥部、少儿营、女兵营、战地医院、修械所;在白色雪林中露宿的战士持枪而卧,林间的晚炊,围坐着快乐的战士;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烧毁了村庄,驱赶着难民进入“人圈”,杀人,放火;一个被服厂遭到突袭,抗联战士用桦树皮裹缠了尸体送别战友,艰苦的西征大军,行军中李兆麟丢弃了亲生幼子;“八女投江”,“杨靖宇最后的战斗”,“赵尚志大战鬼子兵”;所有这些动人的故事,都由绘画与雕塑及实物相组合,已分不出是“全景画”,还是“独幅画”,或是“壁画”,它的重点不在于详述抗联的历史过程,而重在凸显一种精神,一个“魂”字。全图的最后是花岗岩雕成的“赵一曼”,她昂首戴镣前行,背后是她就义时心中的那面红旗。
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中最艰苦卓越的历史部分,在党领导的东北抗联最艰苦的年代,在生存极限的莽莽雪林中,却谱写着一曲曲壮烈的战歌,面对强悍的日寇,无数先烈以他们的一腔热血,铸就了中华之魂、抗联之魂,她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展览开幕式当天,36365路检测中心壁画系的党支部活动也搬到了现场,很多年轻的党员和入党的积极分子一起来聆听侯先生的讲话,参观这个展览。侯先生的讲话和展览的全部过程让年轻的艺术家们热血沸腾,让真切地感受到年轻艺术家继承先烈的遗志,坚定为民族、国家而创作的信念。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5日。此后,该巨作将应邀将在各地巡展。
宣传部 徐新立/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7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