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联合承办的“感知中国·京杭逐浪——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硕博留学生优秀作品展”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校史馆开幕。来自26个国家的66名硕博留学生以“感触、想象、共存”为主题,用百余件作品构建了“感知中国”的多维视角。
展览开幕式现场
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王胜刚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向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王胜刚赠送祝遂之“感知中国”原作
自今年3、4月起,来自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美术学院100余名硕、博留学生,投身于“感知中国·京杭逐浪” 大型主题活动的写生、创作活动中,他们背上画夹、步履不停,北上北京沿河城幽州村、爨底下村,南下杭州京杭大运河、西湖、龙坞茶村、富春江、仙居皤滩古镇、高迁古村、永安溪畔的仙居绿道考察写生。
通过实地采风观察,留学生们领略了北方山村与江南水乡迥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居住环境,体验中国传统风土人情,接触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感受当代中国的活力与律动,并将这些鲜活的体验,经由国画、书法、篆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陶艺、水彩、摄影、动画、建筑模型、写生报告、视频等呈现给观众。
正如展览策展人、韩国博士生柳贞娥在策展感言中所说:“来到中国留学是我们非常独特的一段人生路程。在这条路上得到的经验往往不等同于常识,我们记录对中国的观察结果,描述在这个环境内外的感觉,更对中国历史、艺术、社会经验进行广泛发掘,从而理解其内在深意。”
爨底下村合影
黄公望故居合影
京郊写生
杭州写生
这些来华留学生有些多年精研中国传统书画、文字和诗词,作品不乏对纯粹的中国书画、篆刻的借鉴和发扬,显示了留学生们深厚的学养和驾驭笔墨的能力。如日本硕士生丸川直人用水墨和青绿设色法绘仙居山水和富春山水,笔法精当,用色清雅,层峦叠嶂,构图富巧思。城间圭太专攻书法,兼涉山水画,仿明四家沈周笔意,以淡墨勾皴,绘神仙居奇峰突兀、云烟环绕的诗意景致。又以“忆故里、至神仙居有感、京郊沿河城怀古、湖畔偶记”为题,赋诗四首,用篆书笔意写出。美国博士生Michael Cavayero (柯伟业)痴迷禅宗和禅画,以简笔绘老树枯枝、枝头小鸟,引人遐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局部)日本 新山亚也那
“发展” 黑山共和国 Vukovic Ilija(周一)
有的则大胆创新,尝试各种材料和表现手法,别出心裁。如日本留学生新山亚也那用墨、植物颜料和海罗胶在宣纸上表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西湖印象,作品既具实验性,又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了西湖雨后初晴、水光潋滟的细腻感觉。斯洛伐克留学生Omar Ai kanawati(欧阳麒)以墨色深浅不一的草书字符为基本单元,组合成女人体和小鹿的形象,作品清新甜美。来自黑山共和国的Vukovic Ilija(周一)以各种不断裂变的细胞为基本元素,用三件玻璃钢雕塑和二十幅钢笔图构成作品《发展》,传达他身处这个不断变化的大时代中的个体感悟。
在这些留学生笔下,有中国壮美的山河、古朴宁静的村落、熙攘喧嚣的都市,也有质朴敦厚的中国工人、勤劳忙碌的街边小贩、青春靓丽的都市女性,这一幅幅生动的创作和写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各种样貌,见证了这批热爱艺术的留学生们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出发,发掘新鲜感受的过程。
“感知中国——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硕博留学生优秀作品展”活动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作品将分别在杭州、北京轮流展出。通过此活动,为在华留学的艺术类学生构建高层次的艺术展示交流平台,借此展示中国艺术高等教育丰硕成果以及留学生的艺术风采。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杨曦/整理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7年6月22日
展览现场
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