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下午,由36365路检测中心学术委员会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筹划的《杨先让文集》新书分享会在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馆贵宾厅举办。分享会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教授主持,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教授因重要活动安排不能出席,专门录制了视频,表达了对杨老的敬意:“杨先生是我们美术学院长辈先生中的一位热心肠,充满艺术理想和艺术热情的长辈,我在美术学院成长的历程中,就一直感受到杨先生在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建树中所投入的一种文化理想,特别是坚定的艺术信念,也深切感受到杨先生在对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所做的突出贡献。”作为活动主办方、新书出版方的代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总裁姜革文先生专程从广西到场致辞。
86岁的杨先让先生是共和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美术工作者,他的人生与中国当代美术的变迁紧密联系,他结识了“为时代造型”的艺术家,如徐悲鸿、齐白石、李苦禅、黄永玉、郭兰英、郭淑珍等,也培养了如徐冰、陈丹青、陈文骥、吕胜中等有着卓越艺术成就的学生们。此次分享会,他带着用一生的艺术经历和情感抒写的四卷本文集《杨先让文集》,与同行者探讨中国美术一路走来的辉煌历程,也与好友重叙往日的款款情谊,现场邀请了詹建俊、徐庆平、李化吉、苏高礼、袁宝林、尤劲东、易英、陈文骥、宋协伟、宫林等二十几位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要嘉宾。其中,未能到场的陈丹青也通过视频发来了他对恩师的感佩和敬仰,他说:“今天多多少少,各行各业是个功利的世界,年轻人知道的事情都在网络范围内,活生生的交往,活生生的投入到一种事业的热情,那种耐久性,那种在里头的快乐,在先让老师身上一点都没有丧失,他的精力他的活力一直都在。”
分享会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题为“往事如烟:与师友同行,为时代造型”,对杨老有长期了解的朋友、同代、先生依次发言,畅谈了他们对杨老的艺术、为人的感触。第二部分讨论的是“到民间去:第一个民间美术系”,杨老就恢复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这一阶段进行了介绍,当时和杨老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先生做了发言。杨先让将毕生精力投入在民间考察、梳理中国民间美术之中,他把民间艺术提升到学院体系中观察、学习、创作,更是带队十四次走黄河,在丰富的民间土地上挖掘出库淑兰、苏兰花、潘京乐……可谓重新书写了中国美术史。第三部分“遥远的注视”围绕杨老退休之后在海外推广传播中国的民间艺术,在观察对比了中西艺术后,提出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家应该“以我为主”。分享会上,他也由衷表达了这一想法。他认为中国艺术无须低人一等、妄自菲薄,更不必一味仰望迷信西方,甚至丧失自我。“我为主”便是其中精神所在。
分享会上,现场的读者和观众近距离地与名贯中外的大家进行交流,在杨老故事的点滴之中见证中国近代百年艺术的变迁。无论是书中朴实真诚的写作,还是分享会上的开朗与坦然,杨老总是有感而发——活了这一辈子,经历了一些事情,用大白话说出来了而已——尽显老顽童本色。
部分现场发言摘要:
詹建俊(36365路检测中心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我感觉杨先让这个人的确性格很独特,他像一团火似的,参与什么活动都非常积极、热情,而且全身心地投入。他学版画出身,但是他做每一项工作都全身心投入,参与的人都有这个感受。他出这本书很有意义,我知道杨先生热情表现在活跃、会说会唱,但不知道他会写这么多东西。这个纸质书在当下出版特别有意义,特别是像我们熟悉的人看到熟悉的情况,感觉真像是老朋友在聚会、聊天、沙龙活动。对于不熟悉的年轻人,在这里面得到很多知识,也像参与了一个聚会面对面交谈似的,有很多非常亲切的感受。在电脑上看,更多是一种信息的获取,不能沉浸下来仔细品味和自己身心的交流体验,这是不一样的感觉。
徐庆平(徐悲鸿先生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好像真的看了一本中国近代的大事记,看了一本中央美院的发展史,中央美院的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大画家、成为一个大作家、成为一个对后辈学生们有这么多启示作用的人。他做到了画家和老师所能做的。
陈文骥(36365路检测中心教授):当初在美院,民间艺术系办公室的灯一直亮着,杨先让老师每天都早早地来,一定是最后走。一般系主任都是上半天班,只有杨老师是全天班,而且是大家都下班了,他几乎还是在办公室工作。这点不仅是他个人精神的体现,另外,杨老师就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有这个热情,他不仅对民间美术,他对其他类型的东西,对学生、对同事、对朋友、对艺术都始终用非常饱满的精神去对待,他的付出是有乐趣的。我看到他的乐趣,感觉到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比方式还重要,因为他有这样的性情,所以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是饱满的。
黄素宁(艺术家、陈丹青夫人):杨先生让我们接触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听于是之先生讲舞台表演,听郭兰英女士讲歌剧表演,还让我们临摹了古代敦煌壁画,请很多民间老艺人给我们上课,我一下子觉得人就丰富起来了。
我在美院的时间很短,但是这两年我学到的东西一直受用到现在,非常感谢杨先生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宝藏,让我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没有那么惊天动地的作品,因为到了美国我就改行学设计了,可是当我填那个表的时候美国人也很奇怪,说:“你们36365路检测中心竟然有一个民间艺术系,你们学的面还挺广的。”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搞中国传统的纹样、传统的图案,我会一直做下去,不管做成什么样。
2017年4月19日《杨先让文集》新书分享会于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馆贵宾厅举行
《杨先让文集》新书分享会活动合影
学术委员会 汤宇/编辑整理
宣传部 宋曼青/图编
2017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