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终期末,36365路检测中心举办教学改革系列研讨会,与会的各院系负责人与学术委员会代表积极研讨教学改革,围绕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三个学院教学改革案例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问题为导向对全院各学科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讨。
尹吉男 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人文学院院长
美院教学改革存在复杂性,源于学科复杂,我们是全学科的。有传统专业,中国画、油画,也有新专业,像设计、建筑,不同专业,教学改革也应有所区分。
美院一直秉承的人才培养最高目标是培养杰出的艺术家,即精英教育。但考虑到中国近几年教育规模化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这个目标。老美院时期,我们都不需要讨论学分制、教学改革,当时的师生比,原有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满足各种需求。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的价值观、国际主导的大展览和策展人的取向、批评家的思潮已经开始影响中国,我们旧有模式已不再适应。如今这么大的教学规模,就需要我们对症下药,教学模式也应分成三种模式:精英教育、通识教育以及职业教育。
以前老美院就200人,现在4000多人,翻了多少倍。如果不分层次教育,那就是空谈。教学改革必须为不同层次学生配备不同的教学模式,改革还是要合理的配置成本,不是要么压低,要么就抬高。能规模化的就规模化,需要精英化的就精英化。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学校各院系的教育模式类型分清楚,类型内部再分层次,专业里还得分优势工作室,教授、教师也要分清研究型、教学型,梳理清楚,教学改革才会有的放矢。另外,还需思考本科教育能否让学生直接成长为大师呢,还是让本科阶段变成研究生阶段的后备,对应的教育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改革既要保持美院传统,也要考虑现实挑战,需要多样化发展,改革是分层级、分类型、分阶段的。同时不要只是空谈,还需通盘考虑到经济成本、空间成本、人的精力成本。
刘小东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说到改革,油画系面临的压力是最大的。总是提“油老大”,但近年学生毕业创作,却让人兴趣索然,并不全是教学的问题,也包括展示的方式,但我们不能总找借口,要思考油画怎么发展。也许大家会提从全球化角度,我们要吸收欧美教育经验,但结果会怎样?不好说。对此,我很担心,一方面担心不改革,油画系再也出不了优质的、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也担心因为改革失去了原有的传统,变得不再自信了。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局势下,传统的坚守会面临非常大的考验。美院的好,好在哪里?我认为是传统的、优势的老专业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新专业、新学科越来越前沿。新专业为老专业带来最前沿思想的同时,老专业为新专业提供坚定的信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所以,我们在提出教学改革时一定要看到必须坚守的东西。就像如今油画系毕业创作中人物画越来越少了,格局和审美趣味日渐落后,如果油画系画不出复杂人物结构的绘画,还有什么竞争力?油画系最厉害的不就是色彩更加深入、人物结构更复杂,更适合表达大场景的人群或者肖像的凝聚力量吗?如果改革把这些传统都改没了,让所谓的观念艺术冲击着这些传统,让油画系为之骄傲的根本缺失了,我觉得对美院是很大的损失。
改革涉及每一个教学单位,应该好好思考如何改革,不能一刀切。
马路 造型学院院长 油画系主任
前几天我们班同学聚会,聊起油画系教学改革,他们认为的教学改革是沿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自己的技术、想法手把手传授,这才符合绘画的规律。很显然,这与现在强调的通识教育、跨学科教学方式不一样,甚至是相悖的。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性强,但创新的可能性就小了。再看另一种模式,国外的导师工作室,一个教授,带一个讲师、一个助教,必修课程不多,但选修课程多,可以跨系选课,而且他们系的概念也与咱们不一样,我留学德国时所在的学校叫“自由艺术系”,囊括所有纯艺术,学生可以学油画、版画、雕塑、实验艺术等等。与之相比,咱们的专业按画种划分,会形成很强的壁垒关系,这种好处是可以在单一画种领域做到纯粹,培养的学生基本功好、水平高、技术全,弊端就是无法吸收其他画种的营养。就造型学院而言,我们现有模式和西方是两种不同教学体制,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我们更加强调精英人才,强调传承性、强调技术;而西方更强调通才的培养,培养的是创新,是观念,专业的学习是服务于观念的。
邱志杰 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我同意马路老师说的学分制比较适合通才教育。精英教育跟学分制模式会有些冲突。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但不等于任性学习或者是无理性学习,我们完全靠选修课得学分也可能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学生选择不点名的老师课多,而对于严格的老师可能就不选了。我们不要幻想有一种模式适应所有的院系,一个学校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多种模式并存:有些院系完全选修学分制,有些专业是导师工作室制,有些可能就是传统、按部就班的模式。至于哪种模式适应哪种学科,就需要讨论了,比如油画就适合严格的,按部就班;版画就适合工作室制。对于实验艺术学院,我认为是一年级必修,是严格的;二年级全部选修,用学分制;到三年级再实行工作室制,即三种模式在一个学院呈现。这不是妥协,而是我觉得人在不同阶段应该经历不同的东西。一年级就选修,他可能还没有一个主心骨,没有能力吸收知识。等到有了一定学术基础、框架,他才有能力去根据自己的实际选修。
王华祥 版画系主任
中央美院的教学是中国艺术教育的缩影。以前,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传统应该扔掉,西方的传统、中国的传统都应该扔掉。但是,当今天我们再一次讨论这个话题时,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我们似乎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油画系面临的问题是有代表性的,无论产生多少新专业,版画系多么活跃,油画系的基本教育依然是最代表中国艺术教育的。
对于教学改革,我持辩证的态度。一方面,我觉得是“为老要尊”,要持重、要稳重,能包容。首先要持重、稳重,“持”是要坚持,“重”是分量。当我们轻易被潮流冲击的时候,就已经不稳重,不持重,已经无所坚持了,只有坚持才会被尊重。我觉得能够“自重”的人不多了。你想让别人尊重你,你得自重。我主张油画系至少有一部分要更传统,把传统做到极致,更匠人化、更师徒化。不要企图让每一个系都改革,或者说在油画,改革就往保守里改,这也是改。另一方面要包容。这不仅仅是油画系,是36365路检测中心的每个系。既然是中国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你就要包容所有跟你不同的。如果没有包容,只是想跟人比,怎么可能是老大应有的胸怀呢?我希望实验走得更远,传统走得更近。我也支持邱志杰的观点,不要企图讨论一种负责任的、适合所有专业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今天不存在,过去不存在,将来也不存在。
张路江 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
宋协伟代表设计学院介绍了他们的学科改革,设计学院与造型学院是完全不一样的,设计是做实用性产品,最终的结果是一定要迎合社会的发展。如果设计学院不进行教学改革、不跟上时代发展,就脱离了建立设计学院的初衷。而造型学院,我用一个词,应该是“古墓学院”。我们不如设计学院更前瞻、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我们就是在“古墓”的学科里做一些新的学科研究。王华祥用了沉、重、稳去形容这个学科的特点,我就用“古墓”的概念。这是一个老学科,指向性是精神产品,就如同我们今天看到敦煌、龟兹依然很精彩,依然有那种穿透人类心灵的力量一样。因此,我们不用思考学科如何跟上今天的时尚和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沉淀。
宋协伟 设计学院院长
我个人认为现在所做的不是改革,谈不上“革”。真正的改革是结构性颠覆。对于中央美院来说,要考虑的不是某一个具体专业怎么改,而是从教育的本质即大学教育的方法在今天这个时代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更本质的问题不是单一学科的自我改革,而是社会发生了变化,生产力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发生变化。
以设计为例,设计在过去设计产品,考虑的是造型美学、黄金分割率、人体工学等,现在智能化以后,已经由单一产品形态转向系统设计,所有产品成为链条关系。造型艺术也一样。我们生存、发展的大背景发生了本质变化,现在是全球化。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因为老美院情结就不考虑面临的问题。随着中国教育的规模化扩招,中央美院变庞大了,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实际上是教学结构应该随之发生变化,不是哪一个学科的问题。设计学院现在做的不是改革,仅仅是学科梳理。大学本科其实就是启蒙,我们仅仅是以服务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条件,鼓励教师做教育,回到教育的本质,对设计学院来说,仅仅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诉求。
陈平 中国画学院院长
中国画学院是一个老专业,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举措。苏院长说到中国画学院的本质应该是诗书画印的综合修养,在我这一任,我是强调了书画、篆刻、诗词格律这种修养课程的浸润。一年级有诗词格律课,是必修课,我多次强调写生有两种,一种是笔墨语言,对客观写生;另一种是文字写生,就是将所学的诗词格律,用最美的语言,记录眼前所见。
中国画现在分山水、花鸟、人物三科,我经常困惑的是专业是否分得太细了,比如山水风景课,让学生结合一篇古人文章,按自己的理解将人物情节和山水环境融合,交上来的作品想法是好的,但人物笔法不对,形也不准,课程分得细,导致别的东西丢掉了。我们改革第一步,就是把一年级的基础变为大基础,人物、山水、花鸟都要学。在本科层面上,我觉得还是应该要通学,让学生了解更多一些,专业更广,考研究生时再细化。我们又开设了“综合班”,源于以前的“叶浅予班”二、三、四年级,人物、山水、花鸟并重。另外,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实行五年制本科教学,中国画学院是一个多元素的学科,要临摹,要写生,还要创作,是人物、山水、花鸟多方位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一点,多些选择,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好处。
李军 人文学院副院长
严格意义上来说,美院是一个全学科的艺术大学。我借用罗马神话里的雅努斯神,他有两张脸,一张面向过去,一张面向未来,这种时间的双重性可能也是美院的特点。美院前身北平艺专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学院,到现在已经快一百周年了,确实需要进行学科的重新调整和定位。大学的各个学科里确实存在着不同层级的问题,有不同的面向,就会有不同的规律,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对于改革的学科,保守也好,激进也好,都是当代的问题。我觉得所有的学科都是当代的,只有当代才能包容。36365路检测中心面临着当代的问题,我们需要有一种共同的态度,改革不是单一学科的问题,而是大的结构问题。从学科意义而言,它不是让学科失去连接,而是一种文化态度。人类文明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应该强调的这种跨文化主义。中央美院不同学科之间应该有一种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是把每一个学科都变成不伦不类,而是每一个学科都要知道自己的边界不是不可逾越的,是可以开放,可以跟其他任何学科、任何学校里的不同单位、单元共享的。
吕品昌 雕塑系主任
雕塑系一直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在搬迁至花家地以后,在隋建国老师的安排下,雕塑系很早就开始进行学科调整。调整后的雕塑系由原来单一的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模式,扩展成既保留现实主义体系的两个工作室,又有面向当下的第三、第四工作室,2009年又根据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需求,建立了立足本土雕塑教学的第六工作室。雕塑系这些年一直是走在全国雕塑系教学改革之前的,我们下一步最重要的还是要抓教学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建设。
教学改革目前更多地是围绕教学结构、学分制、工作室建设,我想谈谈人的问题,教学改革应该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我认为中央美院的优势在于教师,有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老师。现在为什么在教学上有滑坡的现象出现?有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忽略,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程度如何?我们总是在怀念老美院时期,因为那时的先生们都是全身心投入教学,这必然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现在不一样了,一个艺术家成功的关键是社会的认可度,社会活动多了就必然与教学形成对峙的局面。教学改革关键还是教师的素质,是教师的敬业精神,这是学校必须正视的问题,教学投入与否一定要和评职称等教师评判机制挂钩。
孙韬 壁画系副主任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壁画系也需要有改变。壁画是造型学院成立最晚,也是唯一不按画种分的专业。由于我还负责美协壁画艺委会工作,对全国壁画教学情况有所了解,美院壁画系是我所了解的唯一还以处级保持建制的,其他院校多以教研室、工作室方式存在。 改革开放之初,赶上国家发展公共艺术的大潮,壁画系老先生做了很多壁画。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壁画整体处于低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做壁画的机会趋少。最近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一些老师比如我,做壁画还算较多的,街画的发展也给了师生们一些机会。但总体上,现在壁画发展是不平衡的,很多工作室老师甚至是工作室主任都没有从事壁画创作,就更不用说学生了。这直接导致在教学上,我们是否应该用壁画的标准去评判学生作品,毕业展大家也看到了,大画幅越来越少,学生经常用小画去凑一面墙。面对这些问题,壁画系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事实上,油画系、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一些老师都参与到壁画项目中。因此,我个人认为,是否壁画系可以从一个行政机构性质的系变为学术性质的教研室,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进入教研室,在同一个项目中实现人员、设备的资源共享。
刘庆和 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我觉得中国画学院的改革背负的历史包袱太重。中国画学院在教学改革上呈现的焦点就是传统和当代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中国画学院如果有一些跟改革相关的松动,不妨做一下双轨制:一方面坚持更强大的传统训练,师资建设要加强传统教学的力量,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中国画学院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就是从山水、花鸟入手,坚持传统。一方面成立更具当代性的水墨人物画专业。这几年水墨人物的写意性慢慢被忽视,纸性、墨性、笔性,这些都没有很好地在教学中得到锻炼,学生或者说我们的课程设置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了临摹和写生上,人物画写生中真正应该在意的画者本人和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却没了。
谈到五年制还是四年制,我觉得从教学上,我们希望教学时间长一点,但更应该考虑的是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是正常教学和课外学习的关系。比如,中国画学院建立临摹工作室就很好,把临摹作为提升修养的一种方式,比以必修课形式规定的效果要好。在中国画学院,告诉他选择学习的形式不如告诉他方法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张烨 版画系副主任
我觉得罗伯特议事规则最核心的要求——动议中心原则很适合现在的情境。动议是开会意识的基本单元,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系列明确的动议,它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动建议。先动议后或付诸讨论。无动议,不讨论。所以,我希望用这样的规则开会,是不是更有效,而不是只讨论不实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提出问题,而是真正解决。
吕品晶 建筑学院院长
建筑学院在美院是一个新学院,一直在建设过程中,在完善各个学科的架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筑学院一直在变,从今天看建筑学院,与十年前、二十年前已完全不同。这种“变”是持续的变化,是伴随着师资结构的变化、大学整体教学体系的变化、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所进行的一系列变化。
对建筑学院来说需要做的,一方面是继续加强从造型学科、人文学科、设计学科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是按照当前发展的形势,植入更新的教学内容。还有一点就是建筑学院的学科如何进行整合,毕竟建筑类的学科体系建设是在工科门类,它的话语体系、建构的出发点跟美院的环境是不相适应的。从未来发展考虑,不能不顾及所谓主流建筑类学科的发展愿景。但是,我觉得更主要的是符合美院的特点,如何建构美院体系的建筑学科。对于建筑学院的三个一级学科的思考,是不是可以从学校的角度进行整合。
马浚诚 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城市设计学院目前的教学改革的动作比较大,学校给我们的任务是关、停、并、转,找到属于城院自己的特点。经过多轮会议讨论,我们把城市设计学院的学科方向调整为艺术城市、创意城市、文化城市三个领域。艺术城市以环境设计和公共艺术为主,创意城市以家居设计和工艺美术为主,文化城市以动漫、电影、绘本为主。梳理完学科方向,紧接着就是进行课程建设。下一步最核心的还是要凝练一批好的课程,鼓励教师产生有特色的课程。我们准备两端式教学:前两年是课程制,通识课程在前两年;后两年进入工作室,因材施教,就类似于精英化教学。
宣传部 吴琼/整理
201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