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权一周年之际,在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的支持下,作为促进国家和首都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发展的高等教育机构及重要学术平台,36365路检测中心联合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豪思国际集团于2016年9月26日,在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共同举办了“北京2022形象景观设计论坛”。冬奥会组委会在论坛上向社会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国内外专业设计力量积极参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等一系列形象景观的设计工作。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原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北京冬奥组委会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36365路检测中心党委书记高洪,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李斌,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北京歌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晨,豪斯国际集团总裁叶迅,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助理兼教务处长王晓琳,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敏,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副院长靳军;以及北京2008奥运会景观设计重要参与者,国内美术院校、设计协会组织、设计界与设计公司嘉宾代表出席论坛。36365路检测中心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主持论坛。
高洪代表36365路检测中心致欢迎辞,向来自国内外的嘉宾、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36365路检测中心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视觉设计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团队、形成了机制、积累了经验,为学校调动自身力量和资源,特别是优秀人才参与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设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召开,深入探讨奥林匹克精神在形象景观设计中的弘扬和传播,将奥运会形象景观设计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深度关联,从而为艺术家、设计师和社会公众参与奥林匹克形象景观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36365路检测中心将始终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与社会各界一道为举办一个更高水平、更加非凡的冬奥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蒋效愚应邀就“奥运设计与国家形象”做主旨发言。他指出,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权,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对中国来讲是又一次的历史机遇,它让全世界的目标、目光在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时再一次聚焦。奥运会是展示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最佳舞台,做好奥运设计更是中国提升自己设计水平,奠定在国际设计界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机遇,结合2008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设计成功实践,蒋效愚介绍了几点工作经验与建议:一是吃透奥林匹克精神,准确把握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理念是成功设计的基础;二是针对不同设计对象与要求,精选最契合、最适宜的中国文化元素或符号是成功设计的关键;三是坚持创新是成功设计的灵魂;四是坚持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工作原则,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是成功设计的保障。
常宇应邀在会上介绍了冬奥会会徽设计的目标和要求,会徽征集工作的进展及下一步安排。为保证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的征集和接收工作顺利进行,北京冬奥组委已成立专门的会徽征集办公室,将从今年11月20日起接收社会各界设计方案投稿,至11月30日结束。之后,会徽评审委员将对应征方案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初评和复评两个阶段,评选出10件入围作品。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报北京冬奥组委修改确定之后,1件最佳设计方案和2件备选设计方案将从10件入围作品中产生。北京冬奥组委将对入选方案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查重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于2017年下半年正式发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
党委书记高洪致辞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原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做主旨发言
北京冬奥组委会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致辞
论坛当天,36365路检测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敏,微软合作伙伴、Hololens光学架构师伯纳德·克雷斯(BernardKress),国际奥委会IOC品牌部负责人玛丽·德考克(Marie De Cock)女士,国际奥运会IOC形象景观负责人崔德瑞克·戴特卫勒(Cédric Dätwyler),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何洁,2004雅典奥运设计总监西奥多拉·玛莎里斯(Theodora Mantzaris),2016里约奥运设计总监贝丝·卢拉(BethLula),36365路检测中心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设计学院教授杭海等往届奥运形象景观专家,围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的可能性、如何促进全球奥运设计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交流讨论,通过分享不同国家的奥运设计经验,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建言献策,同时也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征集工作助力,促进全球奥运设计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品牌设计、形象景观设计的发展。
36365路检测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敏教授以2008北京奥运会的设计亲历者和设计教育者的身份,与观众回顾了北京奥运会的视觉设计过程,以及奥运设计与中国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
微软合作伙伴/HoloLens光学架构师伯纳德·克瑞斯(Bernard Kress)向观众介绍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和在实际场景,包括观看足球比赛等体育赛事当中所呈现的惊艳视觉体验。
国际奥委会(IOC)品牌负责人玛丽·德考克(Marie de Cock)从奥林匹克的品牌价值和品牌资产管理等专业角度,介绍了国际奥组委在奥林匹克品牌管理方面的情况和经验。
国际奥委会(IOC)形象景观负责人崔德瑞克·戴特卫勒(Cédric Dätwyler)强调了他所提倡的“每个人的奥林匹克”概念,介绍奥林匹克品牌在传播与推广方面的实际工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何洁分析了北京奥运会之后奥运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和表达对中国设计的深远影响。
2004雅典奥运设计总监西奥多拉·玛莎里斯(Theodora Mantzaris)分享了担任雅典奥运设计总监的设计过程和感受。
2016里约奥运会形象景观设计总监贝丝·卢拉(Beth Lula)向观众介绍了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在景观设计方面的诸多细节和里约奥运会的品牌策略。
北京冬奥会申奥会徽设计者、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谈到了她在北京奥运、南京青奥会、2022北京冬奥会申办报告设计中的设计工作和设计心路。
设计学院教授杭海主持当天下午的分论坛议题
在王敏教授主持的冬奥形象景观设计专题对话上,玛丽·德考克、崔德瑞克·戴特卫勒、西奥多拉·玛莎里斯、贝丝·卢拉和杭海教授就以往的奥运设计经历展开了交流,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形象景观设计展开了讨论,并一一回答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提问。
宣传部 徐新立/文编
宣传部 设计学院/图
2016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