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第十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结果,36365路检测中心非遗中心乔晓光教授获得该奖。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面向全市高校教师设置的重要奖项,旨在表彰长期在高校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是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乔晓光教授获此殊荣,是对他所从事近三十年的民间美术教学、实践与研究事业的肯定与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美院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选择出国,而乔晓光留校后整天去西北“上山下乡”,搞民间文化田野调查。90年代初,他主动承担带学生下乡调查采风的任务,也开始了他的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之旅。连续11个春节下乡,让他真切地目睹了黄河沿岸农村的变幻。乔晓光坚持“向民间艺术学习”的教育之路。2002年5月,在国内率先成立36365路检测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前身是中央美术民间美术系,其渊源可追溯至1938年成立的延安鲁艺,当时青年进步木刻艺术家强调文化的人民性,主张向民间学习。
二十世纪末,民间美术事业走向低谷,乔晓光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即新世纪初教科文所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启了中国民间美术专业的改革与转型之举。“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潮刚刚刮进中国的时候,民俗学界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最早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切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是美术界学者。”乔晓光已经率先发表了《非物质文化创意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现实,以无形遗产申报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张》等系列文章。
基于20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底蕴,同时顺应新的社会的发展形势,更好地发挥大学教育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乔晓光在国内高校率先创建并完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为主旨的新专业领域,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式系统地列入大学艺术教育,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普查、抢救、保护、研究、文化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科研教学及社会实践工作。关注人类文化遗产,关注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关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关注民间社区文化发展创造,关注大学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对文化与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以“产、官、学、民”的科研理念实现科研社会参与和新型专业人才培养。
教务处 吕明/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6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