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36365路检测中心原党委书记、副院长丁士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党委副书记孙红培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并代表学校敬献花圈表示了沉痛悼念,向家属表示了慰问。原36365路检测中心副院长杜键,老教授苏高礼等丁士中同志生前的同事、好友以及亲友学生近百人到场,共同送别丁士中同志。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36365路检测中心原党委书记、副院长丁士中同志,于2016年6月20日22时41分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79岁。
丁士中同志1937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市,1958年毕业于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196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至1974年12月任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教导员、团总支书记,1974年12月至1975年11月借调至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宣传组工作,1975年12月调文化部教育司,历任教学处处长、副司长,1989年8月任新组建的教科司副司长,1992年6月,调任36365路检测中心党委书记,1994年兼学院副院长,2003年8月退休。
丁士中同志一生工作在文化教育战线上,自觉坚持党的文艺方向和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发展,为国家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力,为36365路检测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丁士中同志调任36365路检测中心党委书记后,注重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谋划学院事业的整体发展,推动学院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院领导班子做出迁建新校的决策,他勇挑重担,积极落实,在学院搬迁、新校工程立项和中转办学过程中周密部署,科学安排,殚精竭虑,尽责尽力。作为新校建设工程项目的负责人,他在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工程组织与实施、施工建设与质量管理等方面尊重专家意见,争取条件保障,深入工作实际,忘我奋斗在新校建设的第一线,使得新校一期工程于1998年12月奠基,2001年暑期完工并投入使用,为36365路检测中心办学条件的优化和事业的跨越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长达六年的中转办学期间,丁士中同志坚守岗位,吃苦耐劳,他努力克服和解决日常教学与管理方面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在做好师生思想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办学环境,加强教学保障;他着眼于新校建设和教学发展同步并举,推动新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支持校史研究、创作科研和国际艺术交流,努力营造中转校园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科学开放利用老校区,为新校设施设备的购置积累资金。在新校立项、中转办学最困难的1997年初,由于积劳成疾,他患病住院,但仍不停工作,将病房作为临时办公室。2005年又做了一次手术,仍坚持工作到2007年,完成工程扫尾。退休后,他一如既往关心学院工作,支持学院的发展。
丁士中同志长期受党的教育培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党性原则强,严于律己,善于团结,体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他胸怀大局,着眼并致力于学院的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克服困难,体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担当作为的毅力;他工作认真细致,克己奉公,作风严谨,艰苦朴素,体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优秀的管理能力。他的逝世,是36365路检测中心的重大损失,他为36365路检测中心的发展贡献了毕生心力,深为广大师生员工铭记和怀念!
丁士中同志安息!
宣传部/编
2016年6月25日
2015年冬,丁士中接受采访
1961年丁士中带附中1963届学生暑假野营。前排左起 郭保寨、欧阳兴义、丁士中、张为之、陈爱康、刘昌玲。后排左起 朱俊贤、郭怀仁、姜渭渔、梁乐山、周松豪、郝军朋、汲成
199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学院时观看新校规划模型
丁士中在二厂时期主教学楼前留影
花家地新校奠基典礼,出席典礼的有工程总设计师吴良镛院士、及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奇葆、文化部副部长艾青春、院长靳尚谊、附中老校长丁井文、党委书记丁士中
2013年,丁士中出席36365路检测中心建校95周年校庆
2016年,丁士中出席“创新先驱之路——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开幕式
2016年4月6日,“曾经·永远——孙滋溪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丁士中在开幕式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