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壁画系第二、第三工作室
下乡地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丹寨县、凯里市、台江县
带队老师:吴啸海 郭长江
待在四月的北京,即便芳菲未尽,飞花、雾霾、干燥的风,如果还有惜春的情结,便无法释怀了。春归无觅处?踏着壁画系贵州小分队下乡的足迹,我们便得“转入此中来”。朝发夕至,飞机、高铁、汽车,一日内经历现代交通工具的无缝对接,当晚便来到五千里外地处黔东南的凯里。
黔之东南
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慭慭然,莫相知”,因是初次到贵州,在地图上标出黔东南时,脑子里下意识冒出初中那篇古文《黔之驴》里的句子,多少有些神秘感。黔东南自治州内有苗、侗、瑶、壮、布依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无疑充满了神秘、神奇的多民族文化魅力。
落脚凯里已是傍晚,闻到了山里湿润的气息,一天前这里还在下雨。凯里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段的苗岭山麓,依山而建的这座小城,似乎少了一些与山的亲近与和谐,随处可见的是与山头争高低的摩天大楼,眼前高低起伏的街道上竟亦是再熟悉不过的拥堵。
千里迢迢“转入此中来”,依旧是“春归无觅处”的无奈。因为下乡采访时间安排窘迫,“苗寨”此行就留在传说中啦,不过刚刚走出山中苗寨的吴啸海、郭长江老师带领的小分队,令我们随着他们的激情与热情一起走进了鸡家村。
住苗寨,做蜡染
急于分享苗寨风景,当晚,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同学们入住的快捷酒店,听同学们讲那苗寨的故事。
一见面,大家纷纷秀出自己11天苗寨学徒的的蜡染作品,兴奋地分享苗寨的神奇与“意想不到”。
“这是我的自画像,加上一些苗族的图案元素。”研究生刘洋把一块蓝地白花的长条形蜡染铺展开来。“我在寨里阿婆指导下设计了一件蜡染织布做的衣服,正面画了前两天下的大雨和冰雹,背面画了鸡家村的山山水水,袖子上是我们每天吃的竹笋和腊肉。”三工班长谭永乐把下乡的所见所感用新学到的蜡染手艺记录下来,这种表达方式有点像苗寨里的阿婆。二工班长史文轩拿出一条绘制精美的蜡染长卷介绍说,“这是从寨子里阿婆手里买的,图案画得好美,染得好细好精致,我们无论怎么学都缺少点这种感觉。”他身上背着一个蜡染的精致斜挎包,他说蜡染是自己做的,包是请阿婆帮着做的。
同学们兴奋地争相秀着、交流着,之前朋友圈晒出的饱受虱子、跳蚤之苦,似乎早已成了“画外音”。十几天原汁原味的苗寨生活,让老师同学真正认识并体验了如今城里人常说的“原生态”。
鸡家村(当地人觉得这个名字太土,外面去的人多了,大家习惯叫“基加村”)是黔东南自治州丹寨县一个有着百余户苗家的山寨,青山环抱,绿水流淌,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了,各家的妇女静静地守着稻田和祖辈传下来的蜡染手艺。按照如今的苗家风俗,生子、嫁娶、丧葬、祭祀等重要礼仪依然使用她们亲手绘制出来的天然织物。
自古没有文字的苗族人,用图案记录着自然界和家族的历史,所以苗家有“穿在身上的历史”一说。从飞鸟鱼虫到树木花草,从吉祥图案到图腾纹样,蜡染上绘制了美丽的大自然和苗族丰富的文化。
雨雾缭绕中,入住苗家的老师同学跟房东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完农活的妇女,便当起了同学们的老师,手把手,耐心、无私地传授着她们自豪的蜡染手艺。11天的学习,使大家认识了神奇而丰富的蜡染艺术。习惯了握画笔的同学,总把手里的蜡刀当笔用。蜡染图案的绘制则完全有它自身的路径,在两片薄薄的金属片缝隙中,蜡刀蘸取热融的蜡水,刻画在白色棉布上,蜡水浸入布纹,留下条条蜡痕,再放入蓝靛草染料里浸煮,一片片蓝地白纹的蜡染就诞生了。唐默熹同学感言,“上蜡是一个缓慢而安静的过程,蜡刀里的蜡水只有静心画才可以渗入棉布里,才可以染出更美的布,这是快节奏的城市失去的慢,我在城市里的浮躁忽然不见了。”
青山绿水间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对于习惯了都市时尚生活的“90后”来说,除了惬意,清苦是他们难以想象的。从未见过的虱子、跳蚤,晚上烧一桶热水,躲着男生的视线勉强擦一个澡,一日三餐的竹笋……意想不到的“生活”,有的同学几乎坚持不下来,但慢慢地,蜡染的魅力留住了他们。
为了犒劳同学,吴啸海老师用自己的一张画换来了30斤肉,特意托朋友从贵阳专程开车送进山里,郭长江老师张罗大伙儿自己烧火炖肉,农家寨子里的炊烟、肉香,着实满足了一把“吃货”的感觉。
“不要太把艺术当回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蜡染上那些精美的图案出自那一双双粗壮的大手。放下打猪草的镰刀,她们便拿起蜡刀,蜡刀划过,那一条条精致的线条自然流出。”跟吴啸海老师一见面,他就一直在惊叹蜡染之美。“花草树木,飞鸟虫鱼,其实她们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心画下来而已。”
“所以,不要太把艺术当回事,不要太把艺术家当回事。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孤芳自赏,无病呻吟。”吴啸海老师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这次的苗寨体验令他震撼,吴老师似乎找到了纯天然的艺术本源。
20多天的下乡,如果安排不好,很容易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多年带队下乡的吴啸海老师,此次选择带队到黔东南一线考察实践,打定了决心要学到手艺,学到东西:去苗寨学蜡染,跟侗族学造纸。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艺术本源,这也是历代艺术家努力要做的事情,也是美院的传统。
头几天经人介绍,他带队去了下司古镇,但那里十足的旅游商业味儿,已经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苗寨。他们没有在这个伪“苗寨样本”里久待,跟郭长江老师一合计,立即驻扎到了鸡家村。只是第二个目标无奈放弃,原本计划离开苗寨便赶往侗族的寨子学古法造纸,结果突遇暴雨冰雹,山路被泥石流阻断,只能留在下一次了。
水田间的美展
置身青山绿水、雨雾缭绕的鸡家村,每天与苗民划着小船一同出入,下田摸鱼、山间呐喊、田间漫步,很快,老师同学们便与寨子里的村民打成一片。山道上遇到好客的村民,总会被招呼到家里吃口热饭,喝一碗米酒才肯“放行”。原汁原味的苗家生活熏染,当地知名蜡染高手杨春燕、杨秀芬等的无私传授,让老师同学很快学会了基本的蜡染手艺,同学们也有了自己的作品。
也许被眼前的纯天然美景感动,临行前,吴啸海老师动议把学生的蜡染作品集中起来、在稻田间举办一场别样的“纯天然美展”!想法一出,年轻的村长张仁忠,还有村民们都来帮忙,砍竹子、绑竹竿、搭架子,一起热火朝天地布置着水田间的露天展场。
“乡亲,我们诚挚的拜您为师。展出了在你们寨里学习完成的作业。我们知道,我们仓促的作业比较简单肤浅,但是我们以学习蜡染之名接触到了关于生计、生活、真实、自由、自然的具体内容——这些真正的艺术之源。”简单朴实的话语,吴啸海老师激动地为这场别开生面的下乡写生展写下了前言。
宣传部 秦建平 赵晶/文
壁画系学生 谭永乐 石九天 赵鸿运/图
宣传部 赵晶/编
2016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