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壁画系二年级全体本科生
下乡地点: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朱家庄
带队及指导老师:李洋 贺鹏琪 孙亚飞 张贺
2016年4月,山东淄博朱家庄村大空间陶艺工作室的主人孙亚飞与张贺,迎来了由李洋和贺鹏琪带领的36365路检测中心壁画系二年级师生艺术实践课程考察队。这一次课程以淄博地区具有长期历史基础的陶材料艺术品制作为基点,展开了关于传统工艺、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及创作思维研究的系列教学活动。
材料课一直以来是壁画系非常重视的课程。出于对美院本科二年级同学学习阶段及发展特点的思考,李洋与贺鹏琪提出了关于课程价值的几点构想:
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非常需要完成的是关于扎根与动手的艺术实践,这就要求课程不仅能够训练到头脑,增加知识,不断提高绘画的基本功,也需要把这些知识与技能性的东西,与实际的材料、手感、具体的身心体验结合在一起,这是造就成熟艺术家的一个先决的条件。
其次,这次我们不仅仅是进行一场“陶艺”课,同时还有对于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体验,对民间社会与人民日常生活状况的认识与了解,特别是壁画教学进入乡村实际生活的实践。
另外,整个课程创作的分量非常大,同时认识与承袭传统的分量也非常大,因为陶的制作有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非常强调对于师傅的工作方法以及泥、釉、窑炉、工序等的尊重。我们也是借助这次课程继续深入创作训练,它结合着材料特征,结合着传统制作工艺,但是也离不开同学们在当代艺术领域上的构思和想象。
在壁画系的高年级阶段,一般会进一步带领同学们考察全国各个地方的传统与现代文化,这个过程大家会接触到关于陶、木、石、土、玉、金属等各种材料的古代作品。通过提前体验其中相当基本的陶材料,将必然加深理解。比如做过陶,盘过条,拉过坯以后,再看原始的彩陶,绝对与完全陌生材料的时候相比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安排这样实践的课程和乡村考察,对大家来说特别有意义,有必要。
这次课程最有利的是,在当地负责整个技术教学和师生生活方面的孙亚飞老师,是壁画系优秀的在读研究生,我们亲切地称孙亚飞老师为“大飞”,和他一同负责的还有其多年好友,陶艺术家张贺老师。他们的态度非常诚恳,对艺术也非常真诚,待人热情周到,为了接待我们师生一行三十多人这样不小的队伍,进行了大量的先期准备工作。他们日以继夜的超大量劳动,一个月内共计烧制师生作品九窑(包括素烧、釉烧、坑烧),对于烧制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任劳任怨,保证我们的生活方面和饮食起居也保证了课程的高质量。大飞的父亲,对陶瓷艺术深有成就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孙兆宝,母亲昃爱红也非常支持这次活动,他们为我们提供淄博市的陶艺术展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以一个现代策展的方式,呈现此次课程。
同学们在这个过程接触到许多关于制做陶艺术品的技艺。从简单的关于泥和水的组合开始,生成了非常丰富的技法:盘条、塑造、拉坯、上釉、干燥、摆窑、出窑,谨防炸窑,包括烧的过程,素烧,釉烧,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更有特色的是一个传统的坑烧,它是人类最早发明陶器所使用的技术,产生出非常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除了学习制陶,我们通过跟朱家庄村民的交流,通过在村里日常生活的感受,在得到村里的支持后,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发挥我们壁画系的一个特点,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为他们绘制一幅村史壁画。村里为我们请来了一些老领导,熟悉村庄历史的老先生,大家进行了一个上午的交流和座谈,听他们讲述关于这个村庄的历史、自然、农业文化、手工艺生产、著名人物、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个关于“丑娘娘”的民间传说。
我们把这些内容结合到一幅十米长、两米宽的壁画中,发动了许多同学参与这次活动,整个绘制壁画的过程也是现场教学的难得机会。在壁画开始绘制的当天,坑烧也同时进行,淄博市的文化产业及与陶艺术相关的一些领导,还有很多新闻媒体都很感兴趣,前来参加坑烧点火仪式,观看壁画绘制。在此过程中,很多村民也来了,似有一种节日般的气氛。
这次艺术实践考察活动,包含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学习,同时鼓励大家进行艺术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在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也把36365路检测中心的艺术为大众服务的观念送到了乡村当中,是一个艺术介入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也是一个相互利益,相互学习,增长见识,获得成长,提升思想观念的过程。
壁画系 李洋/文
学生 谢昊 汤蕊嘉/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6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