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专业传统造物一班三年级
下乡地点: 西安-天水麦积山-武山拉稍寺-兰州-嘉峪关-敦煌莫高窟
带队老师:江帆
4月9日我们出发前往《城与路》第一站西安。去年我们完整走完“西安-天水麦积山-武山拉稍寺-兰州-嘉峪关-敦煌莫高窟”这条美院写生下乡的传统路线,我也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这条线路对于设计学科的我们应汲取怎样的营养,去年与造型学院壁画系白晓刚老师同行讨论,收益良多。这条西行的路,既包含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多样的自然风光,也有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资源,如西麻纸、西秦刺绣、凤翔版画、安塞剪纸、红古黑陶等,这些丰富的资源所提供的正是传统造物研究最好样本。
此次出发之前,我们有幸请到麦积山石窟研究院段一鸣、刘莉两位专家,举办了四期系列讲座,为学生详细讲述了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与天水汉唐艺术苑的陶艺厂联系,为我们提供体验调研彩陶工艺制作传统造像的机会。在城市亲历之后的《十七岁课题》中,我们也将以传统文化与传统手工艺为切入点,来尝试与产品设计做更为深入的结合。
雨后麦积山 传统造物一班 穆秋雨/摄
花舞大唐春
4月10-12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古城墙遗址公园、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
如何“观看”一座城?无论是精神上的距离,还是行为上的多元体验,在目前中国的城市里,能像西安这样,符合中国文化对于“城”的描述、与想象契合的城市已为数不多。在碑林附近走走,端履门、柏树林、集贤巷、印花布园、咸宁学巷……这些街道的名字,让人有活在历史中的即时感。西安的春天比北京稍晚,枝桠的新绿衬着灰色的城砖,来时已错过海棠的盛开,土地上零星散落着淡粉色的花瓣,高高的墙外是飞驰的汽车和高昂的喇叭,间或夹杂着近旁秦腔唐韵的关中方言的叫卖声,配合这些现代门头店铺、LED屏稍显得突兀和尴尬,耳机里John willims的小提琴协奏曲《I could have done more》略添些许悲凉,面对这布满“皱纹”的城我们如何可以做的更多?
陕西省博物馆特展“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珍精粹”呈现了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窖藏器物,因多种历史原因,古时金银器难以完整保留,据最新考证此批器皿为唐代尚书租庸使刘震为避兵祸而遗藏,因而幸得保留,既提供了盛唐时社会上流的文化品位与工艺之美,也道尽了盛世繁华与王朝末路的悲凉。
镶金兽首玛瑙杯 陕西省博物馆 何家村遗珍精粹
观与照
4月13日 离开西安,前往天水麦积山石窟
雨后的麦积山,空气湿润而清新,先安排在汉唐艺术苑的展厅和作坊临摹传统造像作品,同学们的状态很好,虽未受过专业训练,却也努力学习专心体会。的确,高古的佛造像需要静心去体验,才能拓宽审美的认知,北魏、西魏、北周三朝的佛像恬淡而端庄,从早期受健陀罗风格的影响,到逐渐呈现东方化的审美趋向,这些神秘的“东方微笑”既是工匠的精心塑造更是主持佛法事物的僧侣的愿望,这些“秀骨清像”、“宽衣薄带”的形式似乎受到更多南朝文化的影响。再一次感谢麦积山研究院的雕塑家段一鸣老师,为我们耐心示范与讲解。
16日,天气好转,虽还在浓雾中登山,一路登至散花楼已是浓雾散尽,阳光初现。历朝丰富的造像及壁画,让某些同学忘记恐高,虽有扶墙贴壁者,却也登高至顶。下午分头写生与调研,恰逢周末,虽有游客鱼贯却也相映成景。此次课程设置从目前学生的状态看相对合理:出发前的前置系列讲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性知识结构,避免了盲目走马观花的“看”,而是在形成一个基础框架的前提下寻找对应的视觉感官认知去补充。与某件作品长久地关注,转而寻求突破视觉审美的层面思考问题,既为“观”,而这些体验与现实的问题相互对应,即为“照”,期待通过“观照”,通过精神体验与身体实践,外观于物,内观于心,将优质人性的沉淀并加之物化为作品。而由兴趣引导的调研与临摹、实践相结合,对于工艺流程的了解更容易建立节点性的认识,当然,目前只是过程中的小小思考,更需要之后的交流和讨论里将调研转化为作品。
城市设计学院 江帆/文
城市设计学院/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6年4月19日
雾中麦积山石窟 梁文华/摄
麦积山临摹
麦积山临摹
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