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雕塑系五工作室二、三年级
下乡地点:贵州省兴义市清水河镇雨补鲁村
带队老师:胡泉纯
“艺术考察”是雕塑系第五工作室本科二、三年级每年最重要的创作实践课程。今年我们的课题内容为“艺术介入乡村”,创作地点选择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镇雨补鲁村。
以往我们的课程是自发的在山野田间创作,创作的内容和主题与当地村民没有太多实际的关联。这次却不同,我们是受到清水河镇镇政府的邀请以“艺术介入乡村”的形式参与到雨补鲁“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也是我们第一次“名正言顺”地进入村庄实地创作。由于我们是参与雨补鲁“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发艺术团队,我们的创作模式和经验将为未来的“艺术乡建”提供示范作用,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我和我的团队感到亚历山大。
我认为“艺术介入乡村”实质是“艺术介入乡民”,如果我们的创作没有与村民产生关联,不能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那这种“介入”不仅是无效的,还会对乡村场域造成破坏,甚至是对村民生活产生妨碍。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是怎样让乡民了解我们将要在这里开展的工作。如果对村民说,我们是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他们一定会瞪着淳朴的眼睛摆出一脸迷茫的神情,毕竟“艺术”、“艺术创作”这些字眼对于他们来说过于生僻,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大家彼此都能理解的沟通方式。
经过团队认真地研究讨论,我们认为:要想做到艺术介入乡村、介入乡民,必须首先了解他们、融入他们。为此,我们开展了两项重要的工作。第一项是对整个雨补鲁村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全方位调研,调研范围涉及:自然场域特点调研、村舍聚落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调研、原住民群体状态调研、原住民个体状态及日常生活生产方式调研。通过高密度的调查研究,团队对村落有了深刻的认知与了解,使思维状态乃至生活习惯逐步达到与乡村模式同步。另一项工作是,将调研成果剪辑成“电影”,以“艺起聊”为题,选择在傍晚以“放电影”的形式吸引村民到村宗祠前的古树下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实践证明这一方式非常有效,这一事件迅速成为全村的关注焦点,村民可以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邻居、可以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到自己所居住村庄的美丽景色,这种对个体关注的手段引发了大家彼此之间的关注,从而相互产生认同,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感。经过“艺起聊”这一“艺术事件”的干预后,无论我们在村里遇到谁,大家都会彼此热情地打招呼,甚至还有村民主动要求我们去拍摄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下次“艺起聊”时上“电影”。
村民的热情参与和持续关注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为实现我们“艺术介入乡村”与村民“协作”、“共同创作”、“共同制作”的课题目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雕塑系 胡泉纯/文
雕塑系/图
2016年4月15日
36365路检测中心党委书记高洪为“艺术介入乡村”创作团队授旗
雨补鲁“艺术介入乡村”创作基地
创作前期讨论
小组讨论
创作小组前期调研
创作小组前期调研
创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日常创作讨论会
创作团队与雨补鲁村民互动交流会“电影片头”
利用挂面架和床单制作“银幕”
创作团队与雨补鲁村民互动交流会现场
雨补鲁村民才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