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6日,由中国美术馆、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曾经·永远——孙滋溪艺术展”于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示了包括《天安门前》在内的孙滋溪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三百余件,在展现孙滋溪艺术创作历程与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是对其经典作品历史价值的重新挖掘。
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作品系列展”的首展,同时也是“2016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在此次展览中,孙滋溪及其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不同类型的作品总计55件,作为国家艺术宝库的财富永久收藏,这些作品与《天安门前》一样,将成为民族文化的记忆而传之于后世。
中央美院老院长靳尚谊先生,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协秘书长徐里,孙滋溪的学生代表、中央美院教授孙景波,孙滋溪的女儿孙路,以及来自孙滋溪先生的同事好友,曾经教授过的学生一同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吴为山代表中国美术馆向孙滋溪先生的夫人王雁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
三大版块:340余件作品完整呈现孙滋溪艺术面貌
此次展览中的所有作品都是精心遴选而出,尝试以时间和空间线索,勾勒出孙滋溪绘画生涯的基本轮廓。展览分为三个版块:1号厅是重要创作部分,包括《当代英雄》《天安门前》《母亲》等共16件,构成了孙滋溪艺术思想的宏观框架;8号厅题为“素色铅华”,主要展示了插画、素描和速写作品百余件,9号厅题为“心源溢彩”,展出色彩写生作品百余件,这两个部分构成了孙滋溪艺术观念中最细腻亦最朴素的情感经验。三个部分涵盖了其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340余件,可谓完整地呈现了孙滋溪的绘画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除此以外,还展出了其主要创作的草图等研究文献,以供观众更深入认识和理解孙滋溪的艺术。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发言中分析了孙滋溪先生作品的美学特色,重点谈及其真心与真情,以及其作品所彰显出来的个人与社会、与时代、与历史的关系。他谈到,“近一年多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几次大型展览上,孙滋溪先生的作品成为被关注的重点,成为人们对艺术创作、生活、情感关系的话题。这些作品朴实、真切,它不仅纪录了时代生活及其审美特征,也表现了艺术家在一个时代的追求,诠释了生活与艺术的水乳关系。”
亲切又庄严:红色经典与时代形象
孙滋溪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贴近人心,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并将经典寓于生活的平凡微景。靳尚谊先生在开幕式中回忆了孙滋溪先生50年代到美院学习的概况,他认为,孙滋溪在新中国初期的创作构思非常活跃,作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新中国朝气蓬勃的发展状态,从现在的角度看,其作品《天安门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常重要的经典作品。《天安门前》在90年代中期参加由古根海姆美术馆主办的新中国革命历史画题材展览时在美国美术界受到很大关注,被作为新中国艺术的代表,登上《纽约时报》。“作为西方人,美国的油画界对五十年代的中国革命历史画如此重视,说明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我们这个时期的东西”。靳尚谊提到,“艺术界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应该如何创作新的经典作品,也就是习近平同志说的高原、高峰的问题,在这个时期举办孙滋溪的个展,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总结经验,结合当前的形势创作出新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范迪安院长特别提及此次展览的整体视觉氛围:既红色又生活,既亲切又庄严,这样的基调与孙先生的艺术世界如出一辙。举办此展,能让美术界更好的总结前辈经验,并进一步思考我们的发展路向以及方式方法。他首先谈到此次展览丰富又完整的策划和展示体系,既有经典作品的呈现,又以大量的速写、素描、风景写生与创作作品,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形成有机的结构。而此次展览的很多作品不仅感动美术界,更感动普通的观众。这带给美术界很好的启发,艺术的真正价值便在于塑造有血肉、有温度、感染人心的艺术形象。他还提到,此展也是36365路检测中心百年发展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重要文献,通过展示、研究,把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奋斗目标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此来看待这些艺术家和作品的价值。
不喧不争:“沉静而并不遥远的孙滋溪”
60年代深受孙滋溪先生教导和关怀的孙景波先生在开幕式上的动情发言甚是感人。他说到开幕式之所以没有孙先生身影,是因为他正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救治。他感叹:86岁高龄才第一次举办如此规模的展览,证明了先生一生的低调朴素,进一步也可视为学术界的悲哀和遗憾!展览包含如此大体量的作品,然而过去美术界对其知之甚少,除了引发关注的那几件经典作品,孙先生在很多领域都创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经典。
“这个展览办得是时候,虽然晚了些!”他惋惜谈及美术界、评论界没有意识到这“沉静而并不遥远的孙滋溪先生”,呼吁大家反思“孙滋溪现象”,并对这些默默工作、成就斐然却因商业价值平淡而被薄视到这一代艺术家提高关注度和研究的力度。
人生心愿:把作品捐给国家
孙先生女儿孙路女士代表家属致辞提到,家父一生有两大心愿,都幸运地在2016年得以实现,一为在家乡的烟台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以飨乡亲父老,二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并把作品捐赠给国家。
在此次展览项目中,孙滋溪及其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不同类型的作品总计55件,作为国家艺术宝库的财富永久收藏,这些作品与《天安门前》一样,将成为民族文化的记忆而传之于后世。
据悉,“孙滋溪艺术研讨会”也于同期举行,展览将于中国美术馆1、8、9号展厅展出至4月12日。
艺讯网 朱莉/文
艺讯网 杨延远/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6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