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雪花飘落,为美院、也为今天开幕的第二届《诗书画》年度展之武艺“西湖”再添一丝诗意。2015年11月20日,武艺“西湖”展在美院教学展厅雅致呈现,幽暗空间衬托着特殊光束下的“西湖”,山水、人物志安静地盛放在展柜里,将大家带入了一个静谧的,属于武艺的“西湖”意境中,在冬雪的北方体会春夏的江南。
此次展览共展出造型学院壁画系教授武艺新近创作的三组表现西湖题材的作品:油画《西湖十五景》、水墨《西湖山水志》、雕版《西湖人物志》。武艺用这些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他如何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智慧地处理这个时代画家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视觉经验,同时将个性与悠久的历史传说、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开幕当天上午,《诗书画》年度展之武艺“西湖”系列绘画学术座谈会在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馆报告厅举行。与会嘉宾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德国汉学家米歇尔·康·阿克曼,日本东都大学终身教授岩城见一和广州美术学院邵宏,西川和朱朱两位诗人,以及策展人严善錞和杂志主编寒碧就武艺“西湖”系列的水墨、雕版等作品进行创作与学术上的讨论,并以此为例探讨诗与画、传统与当代的关系。
范迪安:武艺的绘画作品从都市到敦煌系列,经历了从现代生活的疏离感转向追溯传统脉搏的当代情趣的本质变迁,而此次“西湖”系列作品,充盈着家乡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的积淀,更是一种升华。武艺找到了一种进入西湖的路径,用当代的文化观念去观察和怀想,用一种现代考古地理式的方式呈现西湖十五景的图,又有雕版和文字的融入,仿似进入到一个新的上下文的迷雾之中。
我们在朝传统渊源追溯同时,也更多地直指当下,即现今如何确立更多的文化立足点,且当代艺术有没有一种中国方式?我们要用中国方式解决世界问题,用中国的语言讲述世界的故事。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语境下,需要艺术家一方面沉住气,在向传统回溯的同时,也要找到与信息技术新的连接点,武艺的“西湖”展场,让观众如同看电影一样聚焦画面,走进画面,为我们提供了观展新体验。
阿克曼:武艺在往外看时,在画油画;往内看时,则是水墨表现。武艺的艺术总是保持着孩童般惊讶和好奇的心态,去运用图式、去表现现实,其绘画中这种持久的“真”,将“艺”放了出来,将技术性的写意变成了心灵性的画意。
严善錞:西湖主题展览的难点则在于要求诗意的体现,如何将诗、画结合则体现着作品背后深邃的文化素养。
朱朱:武艺的作品形式、方式多样,他的画越往传统去则越自由,他能够举重若轻地驾驭这些题材。
西川:西方创造性的诗与中国唐宋的诗歌是不同的,经历唐宋之变及佛教的介入,直至宋代才有了被明确总结的诗中的“妙悟”,并且日本对中国古人的想象及思考角度影响了现当代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解说。
岩城见一:武艺的创作,并非我当初预料的简单而常见的大幅西湖图。而是通过表现媒材(诗、书、画)、形式(组画、版刻、画卷)和材料(水墨、油彩),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古人们喜爱歌咏的三大主题:西湖的名胜古迹、与西湖有深厚渊源的古哲先贤及传说人物、西湖在历史地理学上的形成史。由此将“西湖”(自然、历史、文化)的多重意义,以看得见的形式提取出来。
邵宏:武艺画面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惊喜,就是那种浑然拙朴的造型。显然,这些造型来自于他对自然的观察,但是我们也常常会觉得它们就是绘画本身。
西湖人物志册页之二 22.2cm×37cm 2015 武艺书,卢平刻
西湖人物志册页之六 25cm×13.7cm 雕版 2015 武艺绘,卢平刻
西湖人物志册页之四 25cm×13.7cm 雕版 2015 武艺绘,卢平刻
西湖十五景:新晴特地入烟霞,道并南山转更赊 30cm×100cm 布面油画 2015 武艺
西湖十五景: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 30cm×100cm 布面油画 2015 武艺
西湖十五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0cm×100cm 布面油画 2015 武艺
西湖十五景: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 30cm×100cm 布面油画 2015 武艺
西湖山水志 32
宣传部 吴琼/文
宋曼青/图编
201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