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36365路检测中心教授唐勇力历时三年创作完成的大型主题创作、巨幅中国画《新中国诞生》正式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这幅巨制是2009年初次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同名作品的再创作,将在中央大厅长期展出陈列。2015年11月26日,《新中国的诞生》收藏、展出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36365路检测中心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领导与嘉宾出席了仪式,国博副馆长陈履生主持了仪式。
2015年11月26日,唐勇力历时三年创作完成的巨幅中国画《新中国的诞生》收藏、展出仪式在国博中央大厅举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向唐勇力教授颁发捐赠证书
这幅中国画巨制《新中国的诞生》是唐勇力教授应国博之邀专为中央大厅的展陈进行的专题创作,画高4.8米,宽17米,是迄今为止国博收藏的最大的一幅中国画作品,也是新时期体现中国气派、民族精神的代表性作品。创作真实再现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63位委员的风采,气势恢弘,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致辞
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批评家郎绍君致辞
全国政协委员、36365路检测中心教授、《新中国诞生》创作者唐勇力致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主持仪式
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唐勇力先生的这件作品,饱含了艺术创作的激情,更是彰显了其严谨的制艺态度。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上,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神采和形貌,更是传达出为新中国建立做出贡献的一代领袖的风范。整幅作品在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制作的精美度上形成高度统一,使这幅画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今天的每一位来宾和今后进入国博中央大厅的所有观众都是一种感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所有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要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唐勇力先生的这次创作正是自觉践行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今天在新的文化形势下,更好地探索中国画艺术的当代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和成功范例。
36365路检测中心对此次专题创作高度重视,创作过程中,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召集班子成员、学术委员会代表及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到唐勇力先生的画室现场观摩,共同研究,既是学习,更是鼓励。
在《新中国诞生》创作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批评家郎绍君曾先后五次深入唐勇力画室参观。他在致辞中说:“为了创作这幅巨作,唐勇力在东郊租了一个大画室,自己种白菜,自己做饭吃。三年如一日。他跟我说,自己经常画着画着就会麻木掉,索性就出去跑几圈,回来接着画。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我很感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正如郎绍君所说,唐勇力先生为了在这幅巨制中真实再现新中国第一代领袖的风采,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其中对于画中出现的每一位人物都画了相应的素描稿,而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的穿插与呼应,反复斟酌,几易其稿,不断推敲,表现出了为其执着的艺术追求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了完成这幅大的超乎想象的巨幅中国画,他专门在郊区租下了大画室,扎根生活于此,画起画来常常废寝忘食,泡面、压缩饼干是常见的主食。他在院子里种种菜,一来就地取食,二来放松精神。
“在国家博物馆最大的展厅展出我创作的《新中国诞生》,身为作者,此时心里极其不平静,激动万分”,唐勇力在致辞中感言,“历时3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苦心创作体现在这幅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里。努力把这幅画创作得尽善尽美,是这三年来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我永远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对自己的作品,我永远会觉得有些遗憾,希望它得到完美的修补。我会继续征求各方朋友的意见,力求达到自己认为完美的标准”。
现为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唐勇力先生的中国画《新中国诞生》与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他向前辈的致敬之作,虽然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在表现“新中国的诞生”这一重大主题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精彩。这件悬挂在国博中央大厅正中间位置的《新中国诞生》将和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一样,为公众所喜爱,并传之久远。
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合影
我院党委书记高洪、国博馆长吕章申、我院院长范迪安、唐勇力教授的合影(从左至右)
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召集班子成员、学术委员会代表及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到唐勇力先生的画室现场观摩
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召集班子成员、学术委员会代表及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到唐勇力先生的画室现场观摩
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召集班子成员、学术委员会代表及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到唐勇力先生的画室现场观摩
观摩活动合影
宣传部 秦建平 宋曼青/文
宣传部 宋曼青 徐新立/图
宣传部/编
2015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