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程:材料表现与实践
开课院系:造型学院雕塑系
授课对象:雕塑系本科四年级
任课教师:吕品昌
教学理念:这是四年级材料研究方向的三门深入研究的课程之一,是以陶瓷材料媒介为切入点展开的创作与观念实践。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材料,深化艺术思想和观念表现,同时展开并实施实验性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的创造力。
每年10月初,吕品昌都会带着雕塑系四工作室大四的学生去一趟景德镇,在那里一待就是一个半月。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开始触摸,到深入当地工厂、艺术家工作室了解高岭土的特性、现代陶瓷的技术,再到与当地师傅合作将思想转换为作品……经历一个秋天,再次回到美院,这些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真正认识材料”。
雕塑是一门与材料息息相关的艺术,熟悉并且熟练的运用材料是雕塑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无法每个材料都花上五、六周的时间来研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吕品昌的《材料表现与实践》课程“希望通过针对一个特定材料的深究,让学生学会认识、利用材料的研究思路、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选择拥有近两千年制瓷历史的景德镇作为课程基地,吕品昌说是因为陶瓷背后蕴藏的历史感、文化深度就已经赋予这个材料丰富的可读性。第一周,吕品昌会带着学生参观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了解陶瓷这门古老技术的历史,带着学生走进婺源、瑶里古镇,去感受、触摸瓷都文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观摩当地陶瓷工厂、陶瓷艺术家的展览,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材料资源现状⋯⋯课程伊始他就选择用一种类似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把握传统资源利用与转换的可能性。
当学生们认识了传统材料后就进入《材料表现与实践》的下一个教学阶段,也是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借古开今”,吕品昌启发学生通过对陶瓷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从自身感觉出发找寻新的解读方式。“立足传统但要超越传统”,在教学过程中,他会向学生介绍陶瓷材料领域当下国际上一些最新的表现技法、手段以及呈现方式,然后用二至三周的时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这一阶段的课也是毕业创作前一年的重要课程,他鼓励学生对传统材料进行“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实践。这些创作一方面体现个人对这个材料的认识和看法,另一方面要在原有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上找到新的切入点,并且走得更远一些、挖得更深一些。
今年毕业季,作为雕塑系主任的吕品昌在点评毕业作品时强调,“雕塑系一直很注重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活跃的思维,一是扎实的手工技艺”。这种教学理念体现在雕塑系教学过程中,《材料表现与实践》也一样,经过三周时间脑力、想象的碰撞,当思想落地时,锻炼的是学生的技艺和与人协作的能力,“这也是我选择景德镇的原因,那里有成熟的烧成技术和工艺,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里完整实现创作设想”。
吕品昌喜欢和学生沟通、交流,为他们解惑,当学生面对现实时,他们的想法会出现多种可能性,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也会走偏,也可能会走上一条别人已走过的老路,学生会遇到困惑。这时就需要老师解疑释惑,帮助学生做出选择,“我们就像医生一样给他做出诊断和分析”。他说谁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不要人云亦云,完全按照别人的方向,他的教学就是把握一个原则,“找到每个人的特点,找到他的与众不同,然后帮助他发挥这个优势”。
宣传部 吴琼/文
雕塑系/供图
宣传部/编
2015年11月23日
吕品昌带着学生认识材料、资源
学生们深入当地了解最新技术
学生参观当地艺术家展览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