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平(以下简称秦):前不久,我们联合世界气候组织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社会化设计创新机构“未来设计中心”,之前的中层干部会上,您也讲到了设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这是否意味着设计学科从教学理念到教学体制都要在深化改革中进行大的调整?
王敏(以下简称王):的确,这个中心致力于“设计,创造我们想要的未来”,为未来而设计。设计的理念从包豪斯时期到如今的工业4.0时代,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设计的定义在改变,设计师的身份、作用、价值、工作方式也在随着时代改变,今后所需要的设计师与过去就有了本质的不同。那么着眼于未来,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了新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好的大学的引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培养的学生,第二要有前瞻性、创造性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成果,第三要在业界有引领性的主张与行为。首先学生。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在业界有引领性、开拓性和领导力。今天为什么又重提这个培养目标呢?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怎么定义未来的设计师,今天与明天需要什么样的设计界的高端人才,可以看到的是,我们的设计教育今天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为技术变革、社会发展引起的巨大变化,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改变了对设计师的需求。今天对设计的定义已经有了一个本质性的改变,以往我们谈到设计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对产品形态的设计,是造型,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成这就是设计。但现在对设计的定义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概念上,设计的范畴拓展了,模糊了,过去讲跨界,现在界限已经不明晰了。设计师已经不止做造型,他们要介入到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和整个规划过程,介入到品牌建设中,设计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美化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设计已经成为创新的驱动力,变成了社会创新、产业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进入一个以往达不到的界面,设计师身份也变成了设计师+:设计师+管理,设计师+策展,设计师+创业……要应对这些变化,设计师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就有了新的要求,仅有专业技能已经远远不够,“设计界的精英”概念也完全不同以往了。打个比方,罗德岛设计学院院长John Maeda,去年还在做他的院长,今年不做院长了,跑到硅谷去做风险投资。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他看到了今天的创新、创业过程中,设计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秦:设计的定义改变了,对设计师的要求也变了,那么人才培养目标怎样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学理念上怎样突破?
王:教学理念首先要变。如果我们只是灌输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这样出来的学生思路是狭窄的,能力也有限,很难应对当下的这种变化,成为有领导力、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作为处于引领地位的36365路检测中心设计学科应该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前瞻性的理念进行专业性研究与探索,思考为人类未来培养人才,将对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的关注作为设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责任,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设计思维面对人类未来的复杂问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里夫金,写了另外一本书叫《同理心文明》,他认为世界需要同理心来应对今天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危机,用同理心来拯救地球。面对未来的设计师应该有这种广义的同理心,不仅仅是设计思维中的同理心,要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为此去设计。这也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设计师的社会职责,或是“设计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秦:作为一直领先的设计学科,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先行,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落地?教学体制会不会有大的调整?
王:我们经过长时间反复讨论,大家对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达成了共识。培养目标的转变就对我们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实验室工作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引领、开拓、适应当下或者未来设计需要的人才,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学会怎么去发现问题,怎样去创造性解决问题等等。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需要立足于中央美院丰厚文化底蕴,打破专业界限,加大宽基础的培养,从本科一年级到三年级,给学生一个宽泛的不局限于单一专业的学习阶段,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叫“设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局限于专业,让学生有更多可选择的可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当然我们有别于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比较强,对设计领域的课程要有所侧重,有些过去没有开设的课程现在可以选择,比如编程、人机工程、设计人类学等等,也还要有动手的工艺课程。这里我顺便强调一个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好的设计师一定要有好奇心,没有好奇心没法想象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开放的授课、选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之后,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半年)进入毕业设计环节,这时学生可以有一个专业性的侧重点,或是问题导向的侧重点,通过工作室(实验室),或是选择合适的导师组合来进行。前面的基础学习是宽的,后面的出口相对窄一些,专一些,是一个专业精深打造的过程。在工作室(实验室)专业环境里可以进行最后的深入学习,所谓“专业深化阶段”,工作室这一特殊平台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值得提到的是进入所选工作室(实验室)或者导师组合的前提是选够要求的专业方向的课程,确保一定的专业导向与知识积累。前宽后窄,前期泛,后期精。这样一来,到毕业时,学生尽管在特定专业方向投入时间可能不够多,但他们的综合素质好,更适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工作室(实验室)里较强的专业训练和实践能力体现在毕业设计上,但我们的老师要能够站在前沿,通过学术创作活动、学术成果去引领设计发展的趋向,同时引导学生往最前沿思考与发展。这样的话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有能力面对未来的高端人才。
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教学结构还在论证与设计中,还要更广泛的听取大家的意见。
秦:设计学科从成立就是高起点,大家也看到设计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包括一批活跃在国际设计领域的老师,面向未来,我们如何做好梯队建设,保持这样一个人才成长的态势?
王:的确,我们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里面的教师。王子源老师前不久刚刚当选为当选国际设计联合会(ico-D)理事会副主席。我们有的专业在国际上是有影响的,比如平面,我们有6个AGI(世界平面设计师协会)会员,我现在是AGI的执委会委员,争取再发展几位老师进AGI,全世界找不到任何一个学校有这么多会员,有些国家一个都没有。我们其他专业也有很多一流的教师。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人才梯队建设必须跟上,特别是新领域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要给老师更多的发展机会,给他们创造发展空间,保证人才队伍活力。
秦:进入高年级专业训练后实践相比更重要,怎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设计创新的实践中呢?
王:一方面我们自己可以搭建一些面向未来、前沿性的实验室与平台,或是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关联的平台,同时我们也积极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未来设计中心”就是一种尝试,国际气候组织从理念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新观念,北汽新能源提供实施和落地的空间,我们一起合作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对未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这实现了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有机融合。
我们不能过于功利,特别是设计本身是实用的专业,我们的设计教育很容易陷于功利,陷于当下,陷于商业性,要让学生参与到设计创新的实践中,不能全是通常的商业设计项目。其实学生培养重要的还是在课堂上,在工作室落地。这两年我一直在强调老师要把课上好,把每一个学生带好。不管我们有什么样的超前的教学理念,不管我们有什么样前瞻的思路,到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老师的一门门课上。每个老师在每一门课里都有意识去引导新的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宣传部 秦建平/文
宣传部/编
201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