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依籍溪涓涓流水、前瞻缭绕云雾青山,一位身着襕衫的先生手握书卷,目光慈祥,凝视远方,似乎正在聆听弟子诵读经典,这正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夫矗立的理学宗师朱熹的雕像。2015年11月15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在福建武夷山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知名人士、朱子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齐聚武夷山,纪念朱子诞辰885周年,共同弘扬朱子文化。作为文化节启动仪式的重要议程之一,由我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亲自担纲学术主持,雕塑系主任吕品昌牵头主创的朱熹雕像定稿正式揭幕,朱子文化广场同时对外开放。
朱熹雕像揭幕仪式上的文艺表演
朱熹雕像揭幕仪式现场
五夫少年为朱熹雕像献花
范迪安院长出席朱熹雕像揭幕仪式
院长范迪安,雕塑系主任、朱熹雕像创作者吕品昌与地方领导的合影
36365路检测中心团队合影:院办主任潘承辉、雕塑系主任吕品昌、院长范迪安、雕塑系教师胡泉纯(从左至右)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中华文化史上弘扬儒学的大师。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镇,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是朱子生活与著书、讲学50载的重要场所。朱子在这里半个世纪的耕耘,留下诸多的朱子文化遗址和遗迹。
今年时逢朱子诞辰885周年,作为朱子理学的发祥地,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出“建设朱子文化保护区”的战略决策,全力打造朱子文化品牌。作为文化品牌的项目之一,受武夷山市政府委托,我院受邀为“朱熹雕像及朱子文化广场项目”进行设计。
为提升该项目的文化品位,今年8月底,由院长范迪安领衔,包括雕塑系主任吕品昌、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教师胡泉纯等在内的规划设计创作团队赴武夷山市,实地查看朱熹雕像及朱子文化广场项目选址,并对项目方案进行了认真评审和探讨。范迪安院长认为,朱子文化广场要与五夫镇的民居环境和青山绿水的田园生态相融合,朱熹雕像既要体现纪念性,更要体现朱子文化的深厚内涵,在供人崇仰的同时,感受朱子著书立说的学术人生与传承儒学的文化精神。
8月份,院长范迪安率中央美院团队赴武夷山实地考察项目选址
8月份,院长范迪安率中央美院团队赴武夷山实地考察项目选址
范迪安院长到吕品昌工作室汇看创作稿
11月14日,范迪安院长在雕像揭幕仪式现场检查指导
11月14日,范迪安院长在雕像揭幕仪式现场检查指导
36365路检测中心团队与参演揭幕仪式的小演员合影
参加揭幕仪式表演活动的小演员
据朱熹雕像创作者吕品昌教授介绍,从7月初接到项目任务,整个暑假都在集中精力进行创作。朱熹是理学大师,雕像本身又是纪念性像,所以在创作形式上特别注重“静”,要让大家在广场上注视这个雕像时感受到安静,感受到做学问的心静。同时,雕像的整体形象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线性语言来表现,面部参照了朱熹的自画像以及朱熹后裔的形象,托举在胸前的右手姿势意味着正心诚意的修养境界。
朱子文化广场是为朱熹雕像所做的配套设计,该项目由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教师胡泉纯负责深化完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朱熹的这一名句给我带来了启发”,胡泉纯说,朱子文化广场位于群山环绕的一片原生态开阔农田之中且紧邻籍溪,环境优美。将溪水引入广场这种设计旨在让人工场地与原生环境更自然地衔接。朱熹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集儒学之大成和使儒家思想体系化,为突出这一特点,广场设计采用荷叶叶脉的组织关系为基本形式,以朱熹雕像为核心,通过路径的聚集、发散、交织构成整个广场空间,意喻“朱”联碧“荷”。
据悉,此次揭幕的朱熹雕像只是创作定稿,最终完成版雕塑整体高达25米,将于明年五月亮相全新的朱子文化广场。
宣传部 宋曼青/文图
宣传部/编
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