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由36365路检测中心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犍陀罗艺术探源”讲座在美院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讲座邀请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卡列宁(Pierfrancesco Callieri)、意大利考古队斯瓦特考古项目负责人奥里威利(Luca Maria Olivieri)、意大利那波利大学“东方学院”研究员菲利真齐(Anna Filigenzi)三位来自意大利的学者,介绍意大利考古学界对斯瓦特地区60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为美院师生奉上三场极富学术含金量的讲座。
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罗世平教授、副主任王颖生教授、副主任兼秘书长张鹏教授分别担任三场讲座的主持人。罗世平教授代表中心接受了意大利来宾捐赠的《犍陀罗石刻术语分类汇编》和《犍陀罗艺术探源》两本汉译著作。
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即古代乌仗那国所在地,曾是连接犍陀罗平原和面向中亚的北部山区之间的商贸枢纽,亦是佛教文化和艺术的渊薮之地。1956年意大利考古队获准在斯瓦特开展考古项目,60年来考古队以复原斯瓦特及周边地区始自人类居住直至当今的历史文化面貌为宗旨,不仅梳理出斯瓦特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而且充分认识到其在犍陀罗佛教雕刻艺术的发端与兴盛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卡列宁(Pierfrancesco Callieri)演讲
卡列宁教授在题为《公元前2至前1世纪西北印度地区的希腊化视觉文化》的演讲中强调考古证据的重要性。在远离希腊艺术发源地地中海的印度西北地区,出现希腊化视觉文化,这是探索犍陀罗佛教艺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通过回顾印度—希腊时期的艺术与考古证据,发现斯瓦特地区已经存在希腊化传统,并准备迎接佛教思想的复杂要求。考古证据为更好地评价印度的印度—希腊人打开了一个新视野,也为解释犍陀罗地区希腊化视觉文化在当地扎根之深广提供了基础。
意大利考古队斯瓦特考古项目负责人奥里威利(Luca Maria Olivieri)演讲
作为斯瓦特考古项目的负责人,奥里威利教授做了《意大利考古队斯瓦特考古项目的背景和研究现状》的报告。斯瓦特项目伊始采用了意大利当时通用的考古工作规程。首先,将考古活动构建在当地的法律体系内。其二,建立起保护与展示遗迹和遗物的博物馆。第三,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古调查与测绘。第四,设计周详的发掘方案,按照先进的方法开展发掘工作,同时创建编目系统,定期出版发掘报告。近年展开的“考古—社会—旅游田野学校”新项目旨在培训能够胜任田野发掘,保护修复以及保存和管理考古遗址的当地民工、大学生等。此项目在过去五年中已通过调查、保护、发掘等工作管理了若干处遗址。
意大利那波利大学“东方学院”研究员菲利真齐(Anna Filigenzi)演讲
菲利真齐教授汇报的题目是《塞杜沙里夫一号大窣堵波横饰带:通向犍陀罗叙事艺术历史的窗口》。最伟大的犍陀罗艺术创新,是窣堵波塔身上关键部位的雕刻及彩绘装饰的出现。特别是犍陀罗艺术独有的以叙事的横饰带部分展示历史上的佛陀释迦牟尼的传记故事。今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塞杜沙里夫一号大窣堵波上的横饰带,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的一件非凡杰作,它以连续的雕刻装饰描绘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佛传故事,是目前犍陀罗叙事艺术最早的证据。
观众现场提问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宣传部 赵晶/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5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