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优秀传统,传承美院精神,实现百年辉煌,是全院迎接建校百年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学校集大家之力,统筹推进传统文化建设,各院系纷纷行动,积极梳理办学传统,造型学院率先开启“大家讲堂”,邀请老教授、老艺术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这个讲堂分两个系列“大家讲传统”和“大家讲当代”,藉此薪火相传,让美院精神发扬光大。
造型学院院长马璐:这个“大家”是名家、专家,也是我们大家的“大家”。这传统是中央美院的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艺术的传统。光讲传统还不够,还要讲当下,讲未来,讲我们怎么做?未来会怎样?把百年辉煌继续下去。于是,“大家讲堂”是个更合适的名字,大家来讲学术,谈艺术,各抒己见,不求统一。让学生们知道:世界是丰富的,人的思想是多样的,创见是可能的,艺术是要追求的,创造是必须的,能够独立思考才是真正的能力,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大家讲堂”其实是给所有学生的礼物,它是多彩又富于启发性的,是一连串思想和艺术的聚会。
2015年11月6日北京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当日下午2点,由造型学院策划的36365路检测中心百年辉煌系列讲座“大家讲堂”第一回在5号楼电教报告厅如期开讲。我院老艺术家袁运生教授面向造型学院的学子们,开启了题为《我的创作实践与课题研究“重建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讲座,造型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丁一林教授担任主持。
袁运生先生以自己多年来的艺术经历为引子,谈他关于重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理念。他认为,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和传承,要走独立于西方的艺术教育之路。袁先生认为,重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在课堂上用中国传承下来的优秀艺术(包括青铜器、石刻、壁画等)作为教材主体,对于美术教育尤其重要,这不仅能改变我国近百年来以西方雕刻为唯一范本的结构,更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他表示,“我现在虽然快八十岁了,但是有信心这样做下去。”
丁一林教授对袁先生建立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使命感、观念及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而且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具使用和训练方法,以及训练过程中“形似”、“神似”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听众与袁先生积极互动。在提问环节,袁先生无私分享了他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上的心得体会。
观点摘录:
中国的传承和发展的意识,要有中国文化的意识,有了中国文化的意识,我们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创作,我们才有根。我想重建一个,用中国传承下来的艺术当教材来建构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有很抽象的艺术,就是书法,我们有很具像的艺术,就是雕刻。另外青铜器是一个观念艺术,代表着人跟神交往时候的一个中介。我觉得中国的雕刻和中国的青铜文化,包括中国的壁画,完全可以重建一个中国基础教学的教育体系。
中国的艺术理论往往很简约,但讲得是最根本的问题,比方说石涛的“一画”论。他说你画一张画,从第一笔开始以后,你就会有第二笔、第三笔、第四笔,在这几笔画出来以后,你想要的那个构图就有了一个眉目。从我开始搞创作以后,我所遵从的就是石涛“一画”论的思路。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科学,而且非常有智慧的思路。他是调动你的知识,你的技能,你的思想,把你的思路引到一张画上去,表达在一个平面上。
中国文化提供的资源非常精彩,比方说宋代的雕刻,整体上它很简约。简约应该是更高层次的一些东西,简约不是以解剖为背景的,而是以精神的表达为背景的。你们看白描,就是把一个人物的动态或者他的一个表情,用比较少的线条表现出来。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就是提炼,说明性的东西变少,表达性的东西变多。
中国和西方的教育体系,相互之间可以有所借鉴,但是不可取代。我们的体系必须能够承担传承和发展中国审美系统的职能,这个审美的系统不是临时性的,它是几千年形成的一个系统。我们这个体系做下去,将来我们中国文明的成果,我们的艺术作品,在世界上是独立自足和独树一帜的。
宣传部 赵晶 造型学院 陈晔/文
宣传部 徐新立 赵晶/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