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央美院特别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学院肩负着全校人文基础的训练与人文学科本身人才培养两大职能,我理解为 “大人文”、和“小人文”,您作为“老”院长,先请您谈谈二者的定位和关系好吧?
尹:中央美院是专业性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不同,人文学院承担的功能比较复杂,不只是名词上的“人文”,实际上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还有专业性的艺术史论。美院立足于培养高端人才,要培养有思想的学者,或有学者水准的管理者。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以学术研究推进教学,带动学科发展。美院的史论学科起步比较早,从1950年代成立起即为独立的专业,独立招生,从招收本科、硕士研究生到1980年代招收博士研究生,后来1990年代中期以后,各大美院才先后成立了美术史论专业。作为从成立起就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的学科,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资源也已经全球化了,而非垄断资源,越来越成为公器,拥有资源早已不是优势,重要的是在这些公共资源当中,你有什么样的新观念、新方法,是观念和方法的双重竞争,看你的学术张力到底有多大。我们的理想不仅仅是把美院的学术力量聚合起来做一件事,美院应该起一个发动机的作用,带动全国的史论学者,做一个更大的事,注重观念、方法上的创新,逐渐形成“中国学派”,或者让西方不得不承认有一个“中国学派”的存在。中央美院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国际视野,要辐射到全球,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全球的学术竞争,培养学者型人才,因此,学术研究、研究性写作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活跃的研究氛围和不断创新的观念,不仅带动整体的科研教学、国际交流,更能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
秦:今年“毕业季”人文学院“青春学术”的平台,首次展示了初露锋芒的作为本科毕业生的“青春学者”风采,老师学生也都以人文学院的学术氛围而自豪。
尹:的确,人文学院学术氛围应该是全校最浓的,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学术还是最重要的。人文学院这么多年扯皮的事几乎没有,大家认同的是学术。这种氛围让年轻一代从中受益,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中青年老师几乎都有出国进修、访学的机会,相当于学术休假,西方是五年左右放一次研究假,我们条件更优惠,多数有半年到一年的进修机会,而且已成“前赴后继”的常态,学生的国际交换、访学、项目合作也非常频繁。我们的教学研究是开放的,跟国外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对学术动向也比较关注。
其实,人文学院目前的研究能力在国际上已经处于比较前沿的地位,有几位活跃于国际学术领域的知名学者,像西川、李军、郑岩老师等很受关注,我们与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欧美一流大学的高端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成常态。作为我个人来讲,没有精力参加全部的国际会议,但一定要参加最有影响力的会议,特别是专业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会议,要发出我们的声音,比如去年牛津大学柯律格教授在大英博物馆策划举办的《明:改变中国的50年(1400-1450)》大展及研讨会,老教授为此精心筹备了5年,也是他退休前的大手笔。我们这一代学者的言行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一方面激励年轻学者,另一方面对学生成长也有很好的影响。
秦:这种学术氛围也会给全校带来积极的影响,从“大人文”的功能考虑,人文的理论研究是否也应该走在前沿,更好的带动和影响创作与实践?甚至影响社会?
尹:美院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创作实践活动特别活跃,比如造型的创作以及建筑、设计的创作。当代的创作实践活动当中又会产生很多新问题、新想法,许多人面对新方法、新观念没有触及到的材料问题会困惑,反过来这些新问题又会激励方法的活跃与观念的创新,推动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形成相互影响、共同滋养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对36365路检测中心学科发展的影响,整体推进知识版图与理论体系的变化与创新。我们目前已经改变了过去被动应对西方的状态,方法和观念的创新已然成为自觉行为,主动挑战,主动发声。西川老师的学术思想就比较活跃,他也是比较热衷于理论思维的。如果再多几个这样水准的学者,就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氛围,美院就不光拥有有学术的教授,更拥有有思想的学者。如果能做到这些,美院内外的关系、中国内外的关系、当下和将来的关系,这些格局都会发生变化,不仅是美院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关键是影响社会,向社会输出思想。学术和思想还是两种状态,法国不仅向全球输送学术,还输送思想,特别是后现代主义,主要是法国人的东西,英国和美国接受了这套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化和创作实践更重要。
我们迎新生总是有一个口号“欢迎你,未来的美术史论家”,美术史论家其实还是在专业范围内的,以后我们迎新生的口号假如改为“欢迎你,未来的美术史论家和思想家”,那才是真正的目标。中央美院就是应该生产知识、生产学术、生产方法观念、生产思想,让美院人受用,让国人受用,让全球受用,这才是最好的状态。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其实人文本身就是“大人文”的范畴,从概念上讲包括美术史论和目前的人文社科,文史本身不分家。这两个学科的融合就不仅仅是讨论美术史论的问题,可能会介入更多的领域,密切交叉合作,讨论更大的问题,比如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关于文明的问题、关于全球的问题,会生产很多新观念、新思想,逐渐达到我们的理想状态。
人文社科的发展目标是比较明确的,应该逐渐具有中国大学的人文社科功能,而不仅仅停留在公共课的功能,应该向专业系科的方向发展。有了这样的教学研究平台,有参与学术竞争、争取话语权的机会,才能吸引真正的一流人才。如果有一批文史哲方面的人才跟人文史论的人才一样参加国际竞争,情况会完全不同。其实美院在人文学科有很好的文化底蕴,艾青、王朝闻、蔡仪等这些大学者都曾在美院任教,他们奠定了美院早期的人文基础。
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教学体系就要进行调整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从知识谱系的传授转向方法论的训练,在教学当中要更多的重视思想、观念,逐渐建立一套训练方法。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再不断加速,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就应该熟练掌握方法论,开始思考比较重要的问题,用学术思想回答出现的新问题。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也都要相应调整,加强实践功能,比如我们说的田野工作、问卷工作、访问工作,还有社会观察、跟艺术家的互动、口述史跟传统之间的关联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研究讨论,方法需要更加明确,才能开始局部试验,然后慢慢推广。
秦: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专业是否要进行调整?特别在具体操作层面上?
尹:我们经过几轮讨论,学科构架已经比较清晰,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认定,人文学院目前有两个一级学科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美术学下面有美术史论专业和文化遗产专业,根据目前的专业构成基础, 顺理成章设立美术史系、文化遗产系、艺术理论系,这三个专业都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职能。其中美术学已经比较成熟,位列全国第一,艺术学理论目前跟清华并列第二,需要进一步做强,特别加强当代理论,也要跟美术史研究发生互动,加强观念和方法的创新,辐射全校。其实艺术理论不仅仅是美术理论,涵盖美学理论、文化理论、批评理论、社会理论、政治理论,社会理论里可能也涉及其他门类,如视觉文化。人文社科板块面临新的调整,不能只停留在给全校开公共课上,兼具教学、研究功能,让任课老师有认同感,重要的是搭建好的教学研究平台,吸引一批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学者,比较可行的是成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性质的机构,聚合其他大学、研究机构学术资源及社会资源,以项目、课题等合作方式推出研究成果,以学术研究带动教学的提升,形成与史论板块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建立36365路检测中心生产新观念新思想的人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