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同志篆刻的36365路检测中心校训“尽精微 致广大”
高校校训是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的凝练与升华,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将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浓缩于最具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篆刻中,使其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李岚清同志《中国部分高校校训篆刻作品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015年10月27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的首发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同时现场向在京部分高校赠送了书及校训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主持了首发式,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教授在首发式上作了简短发言。
李岚清同志情系教育,十分重视校训的建设工作和积极作用,特别选择了一批高校校训作为内容,创作了系列篆刻作品。高教出版社社长苏雨恒介绍《中国部分高校校训篆刻作品选》编撰出版情况时说,选择校训为题材创作篆刻作品并付诸出版尚属首次。该书收录了184方篆刻作品,其中8方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教兴国”和“德智体美”,176方为高校校训。
“岚清同志精心为高校设计篆刻校训并赠送给我们,充分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对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视,这批作品也是他在篆刻艺术创作上的最新成果。我们视优秀的书法为‘墨宝’,今天,各院校得到了岚清同志的‘篆宝’,对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大的感召和鼓舞。”范迪安院长代表受赠校训高校向李岚清同志和高教出版社表示感谢。
他在发言中谈到,篆刻艺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的视觉载体,“中国印”也是世界艺术中独特的形式。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印章的意涵不仅是实用的,更是美学的、文化的、精神的。中国自古把印看得很重,如印证,指的是对历史的记录,印鉴,指的是对后人的启示,印迹,指的是遗产的价值;我们讲情感时,讲心心相印,我们讲传统的份量时,讲精神的烙印。因此,在一枚小小的印章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岚清同志在篆刻创作上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印学,追本溯源,弘扬经典,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学养;另一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赋予篆刻创作以崭新的当代主题和文化内涵。近些年,他创作了上千件篆刻作品,开拓出篆刻艺术歌咏历史、反映现实、赞美自然、表现生活新的境界,展现出他博大的文化情怀,在我们书画篆刻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提出“大众篆刻”这个崭新的理念,在篆刻的内容、形式和篆刻方法上都推陈出新,就是为了使篆刻这种传统艺术门类能够更好地普及,尤其能够成为青少年学子领会和理解传统艺术、提高审美情趣的载体。这次岚清同志用篆刻铭刊高等院校的校训,又是一次文化创新,体现了他把大众篆刻的理念和高等院校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一代新人的目标相统一的心愿,凝聚着岚清同志对我们高校亲切的关怀和深厚的情感。
这批校训主题的篆刻作品展现了岚清同志在篆书研究上的深厚学养,每一方校训篆刻都精心推敲文字的结体,充分发挥了象形文字的魅力,特别用古朴的大篆、小篆书体进行创作,体现出高等学府厚德载物、传承文化、探索新知的气质,印面的文字形象非常厚重、典雅,很有经典感,通过篆刻的美学形式诠释了校训的精神内涵,充满了激励我们师生的力量,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形式上,他创作的作品在印章的形制和朱文白文的运用上各不相同,在格式布局上非常丰富,文字和边栏的形式也各有特点。岚清同志的书法修养和功底也十分深厚,在书法上展现出他宽阔的胸怀和儒雅的性情,这批作品是书法和篆刻相结合的结晶,印文是篆刻,边款是书法,二者相交辉映,让人获得清风拂面的亲切感受。这批作品的汇集出版,是开卷有益、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对于每一所院校来说,经过岚清同志的篆刻,使我们的校训有了新的传播形式,将激励学校的师生员工和校友们更加凝聚共识,齐心协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简短的首发式后,李岚清同志应邀为与会的高校宣传部长及北师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修养”讲座。
宣传部/文图
2015年10月27日
李岚清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修养”讲座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主持首发式
范迪安院长代表受赠校训高校向李岚清同志和高教出版社表示感谢并发言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