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著名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我院中国画学院老教授李斛绘画作品展“笔墨胜境”于翰海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51件作品,并随期出版同名画集《笔墨胜境——李斛作品集萃》。我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及我院老先生戴泽、钟涵,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姚鸣京等李斛先生生前好友、学生出席了开幕式。展览将持续至10月22日。
此次展览分为“形与神”“光与景”“亲与情”三个板块,按作品题材和类型分别从人物、夜景以及素描三方面梳理艺术家李斛绘画中最突出的成就。展览汇集了李斛大部分重要代表作,例如《关汉卿像》、《披红斗篷的老人》、《女民警》、《齐白石像》,还有首次露面的早期作品《纤夫》。
《关汉卿像》是李斛人物肖像画代表作之一,该画被美术界称为“一幅表现历史人物肖像画的杰作”。原作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本次展览的《关汉卿像》是李斛于1962年应友人之邀另外绘制了一幅关汉卿像,也是近年来引用最多的关汉卿画像。
李斛的水墨人物画巧妙运用(淡化)素描、水彩手法,强化中国画线造型和平面略加明暗体积的渲染技法的渐变,画风清新俊逸,人物形象刻画传神生动。他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人物。徐悲鸿先生曾说,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如果说以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的艺术先驱走的是一条洋为中用的道路,那么,李斛先生则是这条路上坚定的跋涉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曾经如此评述。
李斛精湛的绘画艺术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他巧妙地将中西绘画技法相结合,用中国笔墨表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壮观场面。像《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工地夜景》、《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石景山钢铁厂》等作品,他用传统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和西洋画的明暗法、色彩空间的处理方法结合起来,使画面效果既有意境又有真实感,既有笔墨又有光感。可以说,他开辟了山水画的新领域。
尽管李斛致力于研究传统中国画与西洋画结合的问题。由于学西洋画出身,素描的强调结构,一直贯穿着他的所有绘画。同窗的艺术家戴泽曾回忆,李斛是素描教学中的骨干教师。他的示范作品《石膏素描》(维纳斯半身像)竟然用了超过90小时,成为当时最好的示范作品。当代艺术家、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曾说:“那张石膏像在我上学的时候曾经在教学楼道里作范画挂着。李斛先生这张画使我感到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对象的画。”
李斛无疑是继徐悲鸿、蒋兆和先生之后对中国画推陈出新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20世纪的中国画转型,已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而且这种转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还在继续着。正因如此,对于李斛的艺术价值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李斛,1919年生于四川省大竹县, 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51年应徐悲鸿院长之邀,到我院绘画系任讲师,1962年任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1975年病逝。
宣传部 宋曼青/整理
201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