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太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钢铁之夏”·2015中国太原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在2015年8月20日迎来了全国各大美院专家、学者的检阅。创作营于7月20日开启,为期一个月。同学们的作品经历了草图、点焊、满焊、喷砂、着色等工序,终于矗立在园区内,与这里的气息相呼应。
全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及专家学者一同参观了学生们的创作成果。40名青年艺术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40件独立完整的作品,这些作品造型语言多样化,题材广泛,手法精炼。专家学者们肯定了中外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将作品与材料本身的属性及太原文化巧妙地结合,使得沉睡多年的废弃物有了新的生命。
当天下午,“钢铁之夏”·2015中国太原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作品分享会举行。太原市副市长王爱琴,36365路检测中心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岳洁琼、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副主任于凡、张伟,创作营指导团队中央美院金属工作室主持人孙璐、教员黄镇、四川美院朱尚熹教授,以及全国各大美术学院雕塑系相关负责人、学者出席了会议。吕品昌担任会议主持,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学研究所副教授刘礼宾担任学术主持。
会上,中央美院雕塑系教师孙璐代表金属创作营指导团队就此次创作营活动作了简要汇报。他回顾了创作营活动开展的历程,从寻找材料到绘制草图,再到创作,是创作理念和偶然性迸发灵感的结合。他认为今年雕塑作品更加完整,可以分成三大类:以现成品组合成新的秩序;以现成品转换成传统造型;以型材来做抽象构成或具象转换。 创作营的同学们也一一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心得体会:有些同学第一次来创作营,面对材料大胆进行构思创作,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都一步步克服;有的同学来了多次还不断挑战自己,尝试新的创作风格。他们在创作营中收获的不仅是技艺的提升,还有与人沟通的本领以及深厚的友谊。
与会的嘉宾也从“作品的构思”、“作品的喷漆着色”等方面逐一点评作品,并提出很多切实的建议,对同学们的创作有深刻的启发。
金属雕塑创作营活动实现了学生、企业、社会的“三赢”,作品呈现了丰富的面貌,展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思考,对于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青年艺术家的成长都大有裨益,将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雕塑系 孙洁/文
雕塑系/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5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