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36365路检测中心、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于2015年7月29日上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是周思聪、卢沉先生的家属将《矿工图》组画、手稿及文献共计53件作品捐赠给国家的首次亮相,是《矿工图》组画自诞生以来最大规模集体面世,展览也将首次还原《矿工图》的艺术风貌。
《矿工图》组画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常常被誉为继蒋兆和《流民图》之后又一部揭露侵略罪恶,为人民苦难控诉的里程碑式力作。《矿工图》最早是在1966年由卢沉构思、立意,以东北沦陷时期的矿工苦难血泪史为创作主线。这套组画以反映中国普通的劳苦大众《背井离乡》为起点,以人民的抗争胜利,《当家做主》为组画的结尾。只不过这部矿工图由于构思挖掘得不够深入,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文革结束后,周思聪、卢沉决定重新构思创作《矿工图》,此次他们将构思定位于表现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的血泪历程,意在唤起时代对于战争灾难的反省,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去呼吁、追求“和平”与“人道”的永恒主题。
1980年,周思聪、卢沉开始重新创作《矿工图》,为了更好的表现这套深刻而又沉重的绘画主题。夫妇二人结伴奔赴吉林辽源煤矿写生采风。那里是伪满时期日本军国主义为掠夺我国资源,集中华工苦力最多的煤矿之一,那里的老矿工是感受亡国之痛最深刻的人。周思聪、卢沉在辽源煤矿拜访了幸存下来的老矿工,听他们亲口讲述当年在日军的暴行下的惨痛经历;他们绘制了大量的炭笔速写,捕捉下每一处重要的细节;为了更好的了解日伪时期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他们还到当地博物馆查阅、收集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这些素材都成为构建《矿工图》大型组画的坚实基础。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将向观众呈现这些参考照片与原始资料,让大家真实的感受到《矿工图》创作的艰辛历程。
《矿工图》组画构思共计九幅,周思聪、卢沉首先合作完成了《同胞、汉奸和狗——矿工图之五》。但是在之后不久,卢沉便因患肝病而逐渐退出了《矿工图》组画的进一步创作,所以周思聪以过人的意志与心力独自完成了《遗孤——矿工图之六》、《王道乐土——矿工图之一》、《人间地狱——矿工图之三》等三件作品。不幸的是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类风湿病,周思聪也不得不停止《矿工图》的创作,所以这是中国画史上一套未完成的大型人物组画,是一曲未谱完的浩浩悲歌。
此次展览全面筹借与《矿工图》组画相关的创作手稿,特别是为之勾画的草图、初稿、素描稿等,第一次整体而又全面的呈现 《矿工图》组画的历史面貌,并通过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去梳理、还原构思之初的《矿工图》组画。如同周思聪绘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负薪前行的妇女一样,《矿工图》无疑是她艺术生涯中最沉重的创作主题。这部组画由于时代与政治的因素,遭受过多种多样的争议。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那段中华民族苦难的血泪历程,去延续周思聪、卢沉两位先生对于幸福的追求,对于人类和平的祈愿。
展览将持续到8月31日。
周思聪(1939—1996)
中国著名女画家。河北宁河(今属天津)人。1955年考入36365路检测中心附属中学,1958年考入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画系。在校期间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沧、李苦禅、郭味蕖等诸位名师的指教。1963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并兼任36365路检测中心副教授。1979年创作《人民和总理》获全国美展一等奖。1982年创作《王道乐土》、《人间地狱》等《矿工图》组画。晚年类风湿病情加重后开始转向荷花题材创作。曾出版有《周思聪画人体》、《周思聪水墨画》、大型画集《周思聪》等。
卢沉(1935—2004年)
著名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水墨人物画,兼工书法。江苏苏州人,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一九五三年考入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画系,从师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诸先生,毕业后留校任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教师,后调入中国画系任教。一九八七年应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邀请,赴法交流教学,介绍中国水墨画,得到巴黎美院师生的好评。同年在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画系第一工作室开设“水墨构成”课,并试作现代审美情趣的写意水墨画探索。生前曾任36365路检测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被聘为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曾出版《卢沉水墨画》、《卢沉论水墨画》、《情感与表现——卢沉》等。
宣传部 徐新立/整理
2015年7月30日
周思聪与卢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