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徐悲鸿精神,发展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
在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发言
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范迪安
各位领导,各位老艺术家、同志们:
在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日子里,刘延东副总理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徐悲鸿先生的光辉业绩,对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的同志们提出了希望。文化部、中国文联、教育部十分重视纪念座谈会的举办,赵实书记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人生和杰出贡献,对弘扬徐悲鸿先生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范提出了要求。几天前,廖静文先生离开了我们,整个美术界和社会各界又一次涌发起追忆徐悲鸿先生的热潮,今天,美术界老中青几代同仁济济一堂,表达对徐悲鸿先生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今天的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大屏幕播放着徐悲鸿先生的作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在情感上与徐悲鸿先生更加亲近,在思想上涌发起强烈的共鸣。
走进36365路检测中心的校园,就可以看到徐悲鸿先生的雕像,他平易近人的身影和洞彻真理的神情,如是我们永远的导师。在36365路检测中心校史陈列中,大量的图片和文献资料讲述着徐悲鸿先生和20世纪中国美术先贤们的业绩,成为每一届新生入校的第一课,也激发今天的师生继承前辈开创的事业奋发前行,36365路检测中心的校训“尽精微、致广大”,更是徐悲鸿先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美术教育事业的嘱托。许多年来,无论是研究20世纪早期到中叶中国美术的变革,还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无论是讨论20世纪中国美术的文化属性,还是思考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取向,徐悲鸿先生广博的思想情怀和他多方面的艺术实践都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一本开卷有益、常读常新的大书,拥有激励来者、感召今人的力量。
缅怀徐悲鸿先生,联系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弘扬“徐悲鸿精神”。这种精神首先体现在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取向有清醒的文化认识。作为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代艺术家,“现代”这个概念在徐悲鸿先生那里,已不单纯是一种美术样式的指称,而是关于美术本质的一种新的憧憬和构想。在向西方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他着重思考的是中国美术现代演进所需要的新的价值和内涵。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现实的动荡和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潮激生出他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在作品中由衷地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与“救彼苍生起”的悲天悯人情怀。古往今来多少画家也感喟世态与人生,将情怀寄托于避世的山水或孤寂的花鸟,而徐悲鸿先生落笔惊划长夜,塑造的是不屈不挠的民生群像,使中国美术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作品。他的《徯我后》、《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作品一经问世,即令国人为之振奋。从形态上看,可以说是他对伦勃朗的《夜巡》、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作品的致敬,他曾经被那些欧洲的经典大画所激动,称叹为“不愧杰作”,但是,一旦自己经营巨构,他的关怀落到了大写的“人”与中国的“人生”上,从而为中国美术开启了“大画”的先河。他曾说,“艺术之源有二。曰造物,曰生活,感于造物者,刊划摹拟,倾向于美……探索生活蕴秘者辄以艺术为作用,刊划宏愿,启迪社会……”从他的作品内涵来看,他要表达的对时代负责的“宏愿”和具有精神感召力的“启迪”,他以深沉的思想情怀和关切现实的情感,承担起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历史责任,推动“现实主义”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主流。每个时代的艺术都要回应时代提出的课题,面对今天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对美术的要求,我们要向徐先生那样有清醒的文化认识,不辜负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期待。
“徐悲鸿精神”还体现在他对“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判断上。他的艺术从中国画起步,因此对中国画的历史和价值有自己的评价,一方面尖锐批判因循守旧的观念和思想内容上的历史局限,一方面积极弘扬中国画艺术传统的精华,引导画坛的目光朝向唐宋时期中国画的宽广意境和宏大气象,并上溯中国画作为东方艺术代表的体系性价值。他探索的“中西融合”艺术道路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体,兼容外来艺术优长的创新实践,无论是油画还是中国画,他的作品都体现出造型上的严谨,更体现出民族绘画特有的气韵和深厚的民族艺术文脉。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美术已经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也与世界有着宽广的交流,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要更加深入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徐悲鸿精神”更体现在他尊重人才、教书育人的导师风范上。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家群星灿烂,他们的人生经历充满色彩甚至近于传奇,但有一个现象却特别富有意味,那就是他们的职业选择。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诸位先贤大多选择报刊编辑出版,从郭沫若、鲁迅到茅盾、巴金,无有例外;而现代美术史上的众多名家,则大多选择从事教育。实际上,文学家的编辑和美术家的教师貌异质同,他们的工作都是传播思想和知识,发现和培养人才,体现了中国艺术家们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传统,那就是乐为人师与甘为人梯。徐悲鸿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于美术教育,从1918年他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开始,到1928年他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创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任美术系主任,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大美术系,到北平艺专和新中国的36365路检测中心,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和艺术才华都倾注在美术教育事业上,在吸收西方美术教育优长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将科学和理性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他团结了许多忠诚于民族文化事业、富有创造个性的艺术家,使他们成为美术教育的薪火传人。例如,上世纪20年代他曾聘请民间画家齐白石到大学任教;40年代他不畏反动政治势力,在重庆撰文介绍解放区的木刻,推崇共产党的木刻家古元;在担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时期,他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为迎接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人才基础;36365路检测中心成立后,他积极评价从延安鲁艺发展起来的“革命美术”的教育思想和创作方式。我们都知道,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育人之道,在于大师,师强则学子成才,师惰则误人子弟。大学需要名师如林,唯才是用,兼容并包,宽容尊重,徐悲鸿先生通达的人才观正是我们今天的楷模。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即将迎来36365路检测中心建校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纪念徐悲鸿先生,就是要学习他高尚的艺术品格,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紧密相连,以德立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画笔丹青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和历史进步。要学习他弘扬传统、勇于创新的艺术抱负,在新的文化条件下,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有判断、有选择地吸收外来艺术经验,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使美术创作具有精深的思想和新的时代光彩。要学习他尊重人才、教书育人的导师风范,把培育艺术学子的思想情怀和综合素养放在首位,努力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将优良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智慧、贡献才华、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