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3日晚,“当代艺术与当代世界”——毕业季高端对话会在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开场,36365路检测中心院长范迪安教授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教授,围绕策展、批评、美术馆、学院话题层层展开,对当代艺术与当代世界的变化进行讨论,为36365路检测中心学生和当代艺术的实践者们带来了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36365路检测中心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主持了当晚的对话会。
范迪安院长与尼古拉斯·伯瑞奥德院长具有相似的经历: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是法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和批评家,是关系美学的发明者;同时他也是世界著名的当代艺术策展人,曾经策划过威尼斯双年展、泰特三年展以及台北双年展等重要当代艺术大展,并担任过泰特现代美术馆的策展人;他也曾是世界重要的美术馆巴黎东京宫美术馆的馆长。范迪安是中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曾经发表出版过一系列有关中国现代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的著述,在美术评论界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威望;他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国际策展人,策划过一系列有关中国艺术和亚洲艺术的国际大展,特别是最近在德国的“中国8”大展,在德国的8个博物馆同时开幕9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展出了500余件作品,规模宏大,广受好评;更为重要的是,他担任过9年中国国家美术馆的馆长,并领导其进入到了世界一流现代美术馆的行列。
现在,他们又分别担任两个在各自国家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的美术学院的院长,而这两个学院在20世纪以来又有着藕丝不断的联系——20世纪早期,徐悲鸿等许多老一代艺术家都是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并把这个学院的教育观念带到了36365路检测中心的前身“国立北平艺专”,36365路检测中心成立之后,其教学思想的形成,也有来自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传统。两个院校在百年沧桑当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院的教育也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断转型,迈步前行。在世界格局更为纷繁多变、当代艺术更加多元转换的背景下,我们将以怎样的身份和视角去看待?又以怎么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范迪安和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答案:
由策展观中欧当代艺术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认为,自全球化开始,1989年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Les Magiciens de la Terre)展览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当时就有国界区分已不那么明确的观感。在他诸多的策展经验中,都存在一种互动对话的理念,即在策展时提出问题,并试图在过程中得到回答。他将展览比作一部实现策展人理念的歌剧,用具体的物品或图像呈现互相冲突的思想,让艺术家发声来展现整部剧情。他指出,当今世界的艺术家在面临全球化时有三种发展方式,一是在本土文化中深深扎根,二是在全球化作用下的标准化产物,三是带着本土的根到海外生长枝叶的跨国发展。
范迪安认为,当代中国的转折点在1979年,即以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为标志。中国艺术有两种轨迹并行的特点,一方面是存在于自身内部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在与西方系统交汇、碰撞中形成的变化,两种动力促使中国艺术的变化迅速而深刻。他强调,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了“东方之路”板块,策展人奥利瓦选择了14位中国艺术家参展,中国艺术家开始通过国际大展走向西方。谈到中国的策展现状时,范迪安指出,当前国内还处于要培育多元文化观念和多种审美视角的过程,当代艺术还需要更多的公众理解,在面向国际时,为展开文化交流,则应突显当代艺术的中国特点,并从普遍的现象中寻找特殊性。
当代艺术应关注当代世界
范迪安推介了尼古拉斯的两本理论著作《关系美学》和《后制品》,两本书分别探讨了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他认为作者提出了关系美学,打开了重新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范迪安指出,目前对“当代世界”的讨论尚显不够,尤其欠缺与“当代艺术”间的相互联系。当代世界包括政治世界、军事世界、经济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整个世界的迷幻性与交错性显著增加,很难区分虚拟与真实,当代艺术与当代世界之间叠合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艺术家一方面要从自身的文化资源中寻找动力,另一方面应在援引“他图像”的同时,渗透出切身感受,这种特殊性,对思考当代艺术是一个重要起点。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援引德拉克罗瓦的日记讲述关系美学,“画作就像一朵云,画家把能量投射到画作当中,观众在看到云后,让云下起雨来,就是把画的精华领悟和诠释出来。”就人类历史而言,一直离不开关系这个词。他谈道,90年代以来的互联网和服务业发展,经济的去物质化,促使艺术家专注于人类关系的表达。尼古拉斯谈到,近20年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过度的生产,人类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信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面对当今科学的浩瀚无边,他提出了策展人的新走向,“我们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基于信息的积累来进行策展,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在充满了各种信息和产品的浩瀚海洋中自如地航行。”
美术馆发展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范迪安曾提出“为公众的美术馆”的概念,并将当代艺术引入美术馆,通过国际交流,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了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此次对谈中,他侧重于中国的美术馆在未来发展时与艺术的关系。中国的美术馆分公立与民营两种,中国的美术馆系统在迅速完备的同时,他也提出一点担忧,是否会出现只关注明星艺术家而不注重正在生长的艺术现象。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结合担任巴黎东京宫馆长的经历,谈到作为一个有创意的艺术中心,他倡导公众和艺术的辩论,要根据艺术市场的情况,围绕艺术的讨论。他认为博物馆是生产知识的地方,应经常重新审视藏品的价值,作品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两校未来的合作交流
范迪安希望两校的交流项目应在内涵和意义上超过两所学校,能够牵动国际美术教育界的想法,也能形成实质性的联动效果。中央美院正在为没有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开展毕业季,同时还有一个针对优秀毕业生的青年英才驻留计划。希望探讨以两所学校为主体的追踪助推毕业生合作计划。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认为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对所有艺术院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涉及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如何挂钩的问题。巴黎美院正在成为促进研究生转型的中介,学校将研究生作为年轻艺术家培养,在毕业后的五年内,学校会追踪他们的艺术轨迹。
高端对话尾声,范迪安院长对在场师生们说道:“艺术总是让人费解,令人痛苦,但是,我们还要微笑着面对。”尼古拉斯·伯瑞奥德院长也送给在场听众一句话:“艺术就是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的东西。”
学生 赵晶/文
宣传部 徐新立/图编
2015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