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8日上午,“王熙民先生追思会”在学院电教报告厅举行,36365路检测中心师生、中国壁画学会代表、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代表以及王熙民先生生前的亲友学生到场,共同追思缅怀王熙民先生。
2015年5月16日凌晨,当代著名建筑与环境艺术家、我院老教授王熙民先生在北京王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8岁。
院长范迪安、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法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副参赞路索、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秘书长刘泽文、农展馆机械处处长曹波,壁画系老领导侯一民、李化吉、孙景波,老教授张世彦、李行健、赵瑞英、张宝玮,壁画系现任领导班子与教师,以及中国壁画学会和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代表出席追思会。追思会现场布置庄严肃穆,电教报告厅里悬挂着王熙民先生遗像,先生虽与世长辞,相片中的音容笑貌依旧勾起在场师生们对于一代艺术家的深深记忆。追思会以播放王熙民先生的人生经历与代表作品视频的形式,与师生回顾王熙民先生的一生,重温他的创作,共同缅怀王熙民先生的艺术创造和人生历程。
范迪安深切缅怀王熙民先生,他谈到,从北平艺专到中央美院,王熙民先生是学院的艺术名家与名师,也是为新中国美术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大家,追思王熙民先生正是为了弘扬学院优秀的文艺传统。纵观王熙民的艺术人生,他是一位能将艺术理想与实践、艺术思想内容与形式、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审美意识相结合并达到有机统一的艺术家。通过追思会,我们要更全面地认识王熙民先生的艺术贡献,让青年师生认识老一辈艺术家,进而探讨教学与培养方式;要领会王熙民先生等老一代艺术家所从事的公共艺术创作和教学经验的重要性,继续对中国的公共艺术前景进行探讨;要让壁画系师生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和学术信念,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创作出更多力作。
侯一民先生谈及与王熙民先生共事的经历时,评价其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艺术家。他认为王熙民先生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也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意在为时代放歌,为民族立传。李化吉先生回忆道,王熙民先生是国内大型公共雕塑的创始人,他代表了一个时代,其作品中的民族气势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孙景波先生表示,王熙民先生生前为人低调,做了很多有分量的事情,却一直默默无闻。自己在进入壁画系工作后,才慢慢知道有很多著名作品是出自王熙民先生之手。王熙民先生的夫人包阿华女士在现场感极而泣,回忆在先生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守护在他身旁的点滴。
王少军从雕塑专业的角度指出,由王熙民先生创作、放置在农展馆的《人民公社万岁》代表了当时雕塑领域的最高成就,从学术深度上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从雕塑语言看,王熙民先生的作品将西方标志性的雕塑语言与中国民族传统相结合,这种融合性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探究。
壁画系主任唐晖代表壁画系全体师生发言。他说,王熙民先生在1981年参与创办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壁画专业,今天的壁画系已逐步形成具有民族与时代特色的教学创研体系,这正是建立在王熙民等老一辈艺术家奠定的学术高度基础之上。壁画系新班子将握紧接力棒,继承优秀传统,为中国壁画再创辉煌。
壁画系副主任孙韬作为追思会主持人,介绍了王熙民先生的经历与代表作:王熙民1917年1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36年就读于国立北平艺专西画系,师从齐白石、常书鸿、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1947年7月经过激烈竞逐,与吴冠中两人获得法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留学,期间主攻雕塑和油画,先后师从让尼欧、布德尔等名家大师。1950年7月,王熙民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回到祖国,积极投身建国十周年的庆典筹备工作。1961年,应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之邀成立建筑环境空间艺术研究室。1981年受36365路检测中心邀请,王熙民和周令钊、侯一民、李化吉、梁运清等教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壁画系。王熙民曾在全国各地竖起几十座标志性的城市雕塑杰作,代表作有大型雕塑《抗联游击队》、农展馆中心广场群雕《人民公社万岁》、《前进中的中国农民》、哈尔滨防汛纪念塔的塔顶人物雕塑、浮雕《后羿射日》、城市雕塑《平顶山人民在腾飞》等。
王熙民先生常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他的作品是城市精神与时代的象征,他用自己的生命和作品书写着一位艺术大家沧桑与辉煌的百年人生。
学生 赵晶/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编
2015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