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平(以下简称秦):作为一名教师主要精力是教学和创作,而作为管理者,特别是一个单位的行政一把手,我想您任职半年来也有了些体会,先请您谈谈您对这个管理者岗位的认识。
张路江(以下简称张):表面上看,任职以后的各类事务增加了,工作头绪也繁杂起来,但我任职前后的心态并没有很大变化。面对日益增加的工作事项,如何去分清轻重缓急,再如何梳理清楚、妥当安排?在我看来,管理一个部门和画一幅画,二者具有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我有一句不太自谦的话——当干部很像画画,就是先整体后局部,要先对大的结构胸有成竹、把握住大的脉络,然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处理。其实我很喜欢《中庸》中的“致广大而尽精微”,“致”是眼光要高远、把握住全局,“尽”是落实于细节,即“先整体、后局部”的内在逻辑。这种思维方式是贯穿在画画人一生的,而且我的工作是处于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里,这里是我读书、工作和自我成长的地方,人和事都不陌生,我相信自己随着个人历练的增加,做事情也会更加理性。
秦:您这一届班子年龄结构很合理,如何用好您的理性思维优势带好这个班子?
张:您刚才提到“一把手”,这个词令我备感惶恐。“一把手”的叫法,似乎有一种潜在的“官气”,我还真没有这样的思想。毛泽东曾说,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学校领导要求我们做行政班子的班长,我理解“班长”就是一个召集人,召集大家一起商量、一起讨论、一起决议。我们班子有三个人,大家分工负责,每个星期都开办公会,遇到各类事情都一起商量,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必要的时候召集全体老师一起决定事情。不管是班长也好,召集人也好,还是所谓“一把手”,我认为在不同的时代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就是把眼前遇到的问题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去解决,这才算得上是好干部、好班子,只要有大视野、宽胸怀和高境界,事情就能做好。
秦:那么在您看来眼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造型基础是我们美院一直强调的基本功,基础部自新世纪初建立以来也已经14年了,下一步“接着做”的重点在哪里呢?
张:接力。我把院领导强调的“接着做”理解为接力,要把“力”接过来,接好。上届班子带领老师们在基础教学课程建设上做出不懈努力,工作扎扎实实,教学成果大家有目共睹,比如我们的素描教学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无论校内校外反响都非常好。我们这一届所能做的就是继续保持优势,做好接力。高老师任职时遇到了很多扩招带来的问题,他凭借自己成长、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以及性格优势,把问题处理得非常好。作为一把手,在倾听、沟通交流方面做得非常好,这也是我的弱项,需要努力向他学习。
造型学院基础部,也是中央美院基础教学的重要阵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建校百年,有沉甸甸的压力。所谓“接力”,着力点在“力”上,我的理解是美院学术的血脉,是近百年学理的梳理与传承。这100年,不是简单的数字,是一年一年走过来的。我接任后跟班子一起商定的重要任务就是系史梳理,系统整理基础部建立以来的文献资料和教学成果,这同时也是承上启下的过程,要把老一辈的学术传统接过来、传下去。具体来讲,首先是物理空间上的整理,要把历年的留校作业、文献资料、教学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归档,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数字化呈现,把基础部这些年的家底先摸清楚、理清楚。这样一个认真细致的梳理过程,既是空间上的整理,也是逻辑上的梳理、学理上的梳理,更是一种学术血脉的传承。这其中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有的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譬如今年诞辰100周年的文金扬先生,他几乎倾其一生致力于基础教学,经过自己研究创立的“艺用解剖学”成为全国美术院校技法教学的统一教材,今年学校把文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活动纳入“百年辉煌艺术名家工程”,我们也借此机会对文先生教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以期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油画系的几代先生都重视基础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绘画风格,靳尚谊先生以各工作室基础教学为样本,率先在油画系成立了基础部,经过几年实践,创立了造型学院基础部。我们的接力就是要用这么多年的积累、传承,为今天的教学服务。通过这样一项系统的工程,完整地展现“造型基础”。对于刚进入美院的学生来说,温故应该是一年级学习工程中的第一大课,要从品读前人的艺术与人文给养中去寻找自己发展的方向,在与前辈、大师以及学长的对话交流中找到自己在美院的成长之路。
秦:做好这样一项基础性工作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更好地面向未来。拿这样厚实的传统功课面对一年级同学,也符合学校反复强调的强化人文素养基础的要求。
张:这正是我们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即加强基础部的育人教学。前面已提到,我们的基础教学已经很成熟,而人文基础的培养是一个艺术家成长的真正基础。我也是从一年级成长起来的,回想30年前,走进美院的第一天,坐在讲台下板凳上心里砰砰直跳,两眼发亮,渴望台上讲话的老师、前辈指明人生的道路、艺术的道路、成名的道路。今天我们站到了台上,望着台下一双双渴望的双眸,我们心里装着他们的梦想,肩上扛着育人的使命。怎么帮他们圆梦?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在于走进美院大门后的启迪、引导。所以,对于我们基础部来讲,为新生上好人文素养第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有着艺术梦想但又是经过应试教育走上来的学生,进门的时候还是浑身泥土,我们还需要下一定功夫拍打掉他们身上的泥土,让他们轻松、纯粹地向着“心中的远方”努力。美院的传统、大师的品质对于进入美院的学生来说是精神与榜样的力量,我们在努力完整展现历史的同时,也让他们走近大师。因此在一年级人文教育工程中,我们设置了“名家十讲”,以“艺术与人生”为主题,邀请老一辈艺术家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染、引导青年学生的艺术成长方向。他们也都是我的老师,比如靳尚谊、詹建俊、靳之林、孙景波先生等,十讲只是个概念,会邀请众多的艺术名家,包括中青年艺术家,也会邀请校外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学生交流。
秦:这些功课做好了,会给新生打上深深的人文烙印,这个“大一”也会影响其今后的艺术生涯,甚至一生。
张:对。为了让同学有一个完整的“大一”,记住大一,我们在往年规定动作“分系”的同时,设计了庄重的“告别大一”仪式。7月1日,基础部学习结束了,162名同学要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向,开始进入油、版、雕、壁、实验艺术不同方向学习。这次“告别大一”既是仪式,是激励、是荣誉、更是压力,其中设计了一项162名同学公开大排名。说起来有些残酷,一年级有13门课程,满分是1300分,要按照一年的学习成绩从第一名排到第162名。选择专业方向是在大排名基础上进行的。今年和往年一样对前十名同学给予重奖,因为他们付出的比别的同学更多。对于一个有严谨学风的高等学府来说,奖与惩都是必须的。将来他们都要进入有竞争关系的社会,同代人之间更会有竞争。竞争是残酷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选上自己理想专业的同学。其实,今天的选择不代表以后的成功,今天的失意更不说明明天不美好。告别仪式的最后,播放纪录大一生活的短片,以歌手野子的《live》,作为背景那首歌能引起90后一代的共鸣,激扬青春。大学就是让青年圆梦的地方,基础部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希望——秉持传承,奋勇前行。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1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