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下午,著名画家彦涵先生之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彦东教授应邀以《彦涵的故事》为题,来到人文学院二年级课堂,为八十名同学授课。他生动讲述了彦涵先生艰苦卓绝、战斗不息的艺术人生以及充满现实性、人民性、思想性的艺术创作。
彦涵先生(1916-2011)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杰出代表,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和创作事业的重要参与者,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自觉探求形式语言与生活哲思辩证统一的老一辈艺术家之一。彦东教授利用大量故事、文献和作品,讲述了彦涵的成长与革命、挫折与自强,富有逻辑地勾画出一位艺术家在创作风格变化中的人生思考和心路历程。
“美术史研究更需要及时在课堂上播撒雨露,让埋在土壤里的种子能够早日破土发芽,为美术史研究贡献智慧性成果。”作为此次讲座活动的主办者,人文学院曹庆晖副教授表示,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近年来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在基础建设方面依旧薄弱,即便是彦涵先生这样的艺术家,目前的认识都还有许多亟待深刻和拓展的地方。这不仅需要家属和学者共同致力,推进发展,更需要立足学科建设,加强课堂教学。此次邀请彦东教授讲述彦涵的故事和作品,正是曹庆晖在讲授新兴木刻运动之后,为同学们特别安排的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的环节。
从2014年始,人文学院着眼于加强学科建设,立足于既往优良传统和教学经验,着手稳步推进基础教学改革,进一步强调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美术概论等“两史一论”基础教学建设,进而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课时,中国美术史课程因之而调整为每周四学时、为期两学年四学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学期,已经接受一年半中国美术史基础教学的本科二年级同学,进入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学习阶段,任课教师曹庆晖非常注意利用首都北京的资源优势和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在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文献、作品与人物(事件)“三位一体”的统一研讨,同时积极鼓励同学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观看原作,搜集材料,从而丰富这部分教学内容,提高同学在美术史学习中的问题和钻研意识。
人文学院/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