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建筑学院建筑专业三年级
下乡地点:福建闽东、闽南
带队教师:周宇舫、何崴
助教:陈金霞
对于美院人来说,“下乡”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一种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和身体对历史、自然的体验,对时间、空间的体验。
2015年建筑学院三年级建筑专业小分队下乡地点是福建闽东北宁德地区和闽南漳州、龙岩地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分别是闽东北的木拱廊桥,当地人称之为“厝桥”(厝:房屋),闽南土楼,以及与两者息息相关的环境和古村落。必须说明的是,这几个研究对象都极具建筑学本体和传统文化层面的意义,也是近年来,建筑学院三年级下乡课程一直关注的内容。
土楼和木拱廊桥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既具有独特的几何造型和空间原型,也承载了中国汉人独有的家族伦理关系,是研究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活化石”;闽东北木拱廊桥以其独有的木构形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享誉海内外,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座类似的木拱桥。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两者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体,它们与所在自然环境和村落人文环境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是中国传统村落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系住乡愁”的点睛之处。
这次下乡,小分队共测绘了10座木拱廊桥,它们分别是位于寿宁县的昇平桥、仙宫桥、飞云桥、福寿桥、寿春桥、升仙桥、杨梅州桥和鸾峰桥,以及屏南县的万安桥和千乘桥;多个中国传统村落,如下党村、西浦村、漈头村;以及漳州市南靖县和龙岩市永定县的多座土楼,其中既包括国宝单位,也涵盖原生态的土楼。同学们无论是对土楼、廊桥还是古村落都具有极高的兴趣,大家在运用经典测绘手段之余,画速写、拍照、视频等记录手段也是学生们乐于采用的方式。在整个下乡教学过程中,带队老师除了规律性的辅导外,也适时的在现场,面对实物进行示范和讲解,并反复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邀请当地的学者和工匠对传统工艺进行讲解也是此次下乡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我们看来,这种直面实物,直面建造者的在场教学是弥足珍贵的。
此次建筑学院三年级建筑专业下乡地点的选择也经过了仔细的斟酌。它们不仅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大量珍贵的建筑历史实物,也是红色的革命老区。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宁德地区寿宁和屏南都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其中宁德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长达11年的地区。在下乡之始,我们就响应学校的号召,希望能够借助此次下乡课程使学生们在专业和思想上双丰收。课程期间,建筑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琳老师,主管本科生学生工作的马麟老师也到下乡地点看望学生,并与学生党小组及入党积极分子交流。
建筑学院建筑专业三年级下乡小分队/文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