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城市设计学院动画专业第二工作室
下乡地点:成都锦江剧院-三星堆博物馆-大足石刻-丰都鬼城
带队老师:程楠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川剧变脸是戏剧舞台对世间众生相的艺术总结,也是人生百态在舞台上的高度夸张与概况。川剧变脸源远流长、流派繁多,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提炼与创新,逐渐形成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舞台艺术。而《城市亲历》是工作室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视的实地学习考察课程,今年的主题是寻访川剧变脸,“变脸”是川剧中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确定课程主题之初,同学们就对于“变脸”这个话题热情高涨,课程之前的一个月便开始查找各种相关文献资料,无奈可供查找的有效资料少而又少,而且多浮于表面,对于资料的“冷门”,使得神秘感骤然增强。经过几轮的调研和互相探讨,最终敲订下路线为:成都锦江剧院-三星堆博物馆-大足石刻-丰都鬼城,这个顺序能以舞台艺术作为开始对川剧有个直观了解,再通过从公元前的巴蜀文化到唐宋时的大足石刻艺术,至近代的丰都鬼城,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寻访川剧变脸的文化脉络。
第一站——成都市锦江剧院,是现存年代最久的川剧表演舞台,也是社会上公认的“川剧窝子”,有最为地道的川剧表演。在这里同学们观看了“蓉城新春”的川剧大戏连排,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来剧场近距离看戏,与之前电视书本上的感受有很大不同,从亮相、身法、唱腔、配乐中感受到了特有的川剧艺术魅力。川剧研究院的院长陈巧茹女士细致的讲解了这台戏的编排和创新点,以及戏剧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美术等多因素在舞台艺术中的配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声情并茂的戏剧大课。
四川省大剧院的一级表演艺术家何洪庆老师,有多年川剧变脸经验并蜚声国内外,特意抽时间和同学们在演出后台讲授变脸艺术,亲自表演身法亮相,从变脸手法到变脸剧目都做了细致讲解,并以经典剧目《镜花缘》为例,进行深入创作剖析,使得同学们收益匪浅。
欧阳荣华老师今年80岁,从事川剧表演六十余载,1959年曾赴中南海“怀仁堂”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首次以变脸绝技表演川剧《白蛇传》中的“紫金饶钵”,轰动京华。欧阳老师热情邀请我们来到他的家中做客,细致讲解他所继承、搜集、整理、创作出的近千余张脸谱。并依从“相随心变”、“相随时变”、“相随物变”、“相随情变”这四个要点讲了脸谱绘制的精髓。老先生所绘制的脸谱特别追求完美,讲求色调的明快与干净,笔锋洗练、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具有鲜活人物性格特点和独特的巴蜀地方韵味,既保持了传统艺术特征,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加之又通过演出实践的不断深化,因此其脸谱已达到形、神、意相统一的艺术境界。
第二站走访了宝顶山大足石刻群,在如鬼斧神工般的石刻作品前同学们叹为观止,细心解读石刻中的传统故事,反复推敲造型人物及符号演变,相信这些都会成为之后创作中的宝贵素材,开拓新的艺术创作空间。
短短十余天的行程充实且宝贵,每位同学都把这段时间所得到的艺术教诲、指导作为之后创作的座右铭牢记于心。川剧变脸与动画创作在艺术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如脸谱造型语言、身法表演等。希望通过这次实地走访、考察、交流能在每一位同学心中播种下文化之光,经历岁月的磅礴后,便能绽放出至臻至美的花朵,为中国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5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