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至23日,“艺术品:从物品到理论”丹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院美术馆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关于阿瑟·丹托(1924-2013)这位美国艺术哲学家、艺术批评家、历史哲学家、美学家的学术会议。本次活动由中央美院联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布鲁德美术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共同主办,并得到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的特别支持。
院长范迪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此次活动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丹托的专题研讨会,也是学院致力于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的重要举措之一。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致辞中引用了《新周刊》杂志中对丹托的报道,用美院学生的作品来解读丹托的理论。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巴纳德学院艺术史教授亚历山大·阿波罗(Alex Alberro)做本场研讨会主题发言。他梳理了丹托在美国现当代艺术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并从问题出发论述了丹托这种原创、微妙的理论架构,展现了哲学家的当代关注。
首场研讨聚焦“艺术的终结”
4月22日下午举办的首场研讨主题为“如何理解‘艺术的终结’”,由清华大学教授陈岸瑛主持。与会发言人包括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哲学与比较文学荣退教授玛丽·比特那·怀斯曼、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教授托马斯·罗斯、北京大学教授彭锋。
怀斯曼的发言题目是“透过丹托看艺术的终结和艺术的本质”,他就丹托对艺术品界定的条件做了解释。罗斯以“好的艺术品或好的艺术理论都在于扩展边界”为题,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回顾了丹托理论对他创作的影响。彭锋以“终结抑或开始?——对丹托艺术种结论的一种跨文化解读”为题,谈论了不同人的心态和境界而演变出的“观看”的不同形式,并结合传统中国文脉,表示“艺术的终结”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让艺术的发展获得了自由。
第二场研讨关注“丹托的艺术批评”
4月23日上午,第二场研讨围绕“丹托的艺术批评”展开,由人文学院教授李军主持。我院副教授王春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冰以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历山大·阿波罗分别发言。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将丹托的艺术哲学介绍到中国的主要译者之一,王春辰在发言中以“艺术如何与哲学相关”为视角讨论了“艺术批评”。他认为,丹托所做的实际上是一种“为艺术定义”的工作,他为所有艺术家、批评家提供了一种哲学途径和出口。刘悦笛以丹托的双重身份为切入点,从“作为艺术批评家的丹托”与“作为哲学家的丹托”这样一个可供对照的角度,讨论了“丹托的工作”在两者之间体现出的张力、悖论与得失问题。张冰描述了终结论超出艺术史的范畴而被文学史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所接受的状况。
第三场研讨共议“丹托对中国艺术的意义”
4月23日下午,此次丹托国际研讨会的最后一场主题研讨“丹托艺术哲学与批评对中国艺术的意义”举办。本场研讨由我院教授宋晓霞主持,与会发言人有我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哲学与比较文学系荣退教授玛丽·比特纳·怀斯曼、武汉纺织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美籍教授大卫·布鲁贝克以及阿瑟·丹托的小女儿金杰·丹托。
隋建国讲到,作为一名艺术家,自己与批评家、哲学家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在丹托的艺术哲学理论冲击到中国艺术时,作为最直接的关系者,自己面临的焦虑和困惑可能要比哲学家与批评家要更加直接。怀斯曼在发言中提及了多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对这些作品的阐述上,可以看出她对战争、革命等因素的强调。布鲁贝克作为一个成长于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在发言中提出了对本场论题的认真思考。金杰·丹托深情回忆了父亲的一些生活日常,为听众显示了丹托鲜为人知的一面。
尹冉旭 刘畅/整理
宣传部 宋曼青/编
美术馆 全晶 董慧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