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设计学院基础部
下乡地点:北京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
带队教师:张欣荣 刘钊 宋扬 马志强 孙聪 卢铮
草帽—墨镜—大口罩、相机—手机—大号行李箱(仿佛要装满远离城市的愧疚)、浩浩荡荡的进入到美院传统的一年一次春季写生课程中。
今年京郊的春天更像是情急的夏日,早早的暴晒和炎热,蔓延的绿色,在设计学院基础部160名学生的心中隐藏了些新鲜与期待、急躁和游离。在京郊下乡写生的生活印象早已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时代痕迹,也很难寻觅到上个世纪的醇香土味儿。更多的整齐农舍与乡道、沿路林立的农家院招牌;大爷大妈们依旧三俩个无序地在路中畅聊;隔三差五的农产品的推销;农家院中的Wi-Fi如同拥挤的大通铺一般;不断自我补给的零食冷饮;在道上游荡的小狗们,对视时流露出不屑的独立精神;远离雾霾的蓝天与恒久不变的星空,这是学生们眼中远离城市后的现代新农村,这是他们记忆中的下乡。
真实的景物在画面中总会显得单薄,心中的风景才会日久弥新。在学生栩栩如生的画面中,有着暴露在阳光下孤独的砖房,渺小混杂的堆砌旧物,阳光走后的幽暗树林,穿插的树枝中行走的云朵,肃穆端庄的黑夜。一切远离城市生活的感受,在这里,年轻的学生都能隐隐地察觉不同。
他们观察着这里的自然讯息,体会着时代模糊的集体生活,记录着在他们生命中有限的乡村经历,这经历也许是生命中难得的悠闲与清静,也许是心中难抹的对原本生活的怀念。十天的写生课程,渐入的状态让学生们暂别了城市里绚烂的节奏。但在夜晚大课过后的集体桌游——尖叫、猜测、群哄、惩罚,依旧是“九五”后的城市夜生活。原本期待着年轻的“九五”后会对这乡村生活充满期待和兴奋,但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礼貌、忍耐和依旧的自我,让我意识到“体验生活”之后更为兴奋的是他们对原本的城市生活的无限怀念和热爱!
最后一晚的集体聚餐依旧是我们设计基础部的下乡传统,烤全羊和自助烧烤把160个的小脸和大胃统统撑爆。当我严肃的在开饭之前宣布我们的下乡生活还将延迟两天的时候,原本以为低劣的骗局可以使大家惆怅、惊叫和痛苦不已时,我却看到了他们闪烁目光中的些许期待和犹豫。也许生命中任何的短暂和偶然都会让人留恋和怀念吧!
体验——认识——创造——热爱,这一不断循环的生命规律在这160名的学生心里会渐渐地生成、演变。
设计学院 张欣荣/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