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小分队:造型学院壁画系二年级
下乡地点:西安→天水→嘉峪关→敦煌
带队老师:白晓刚 李洋
这次西北传统艺术考察课程期间,在最后一次集体讨论课上,我给同学们做了个调查,结果发现,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每一位同学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与感想。
一部分人认为传统艺术太好,太伟大了,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这次考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宝山的大门,在珍宝遍地的西北,怎能空手而归?于是忙不迭的观摩、写生、学习、吸纳,不知疲倦。在伟大的传统面前,自我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唯有虔诚膜拜古人创造的神奇艺术,才是继承、发展与壮大艺术之根,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必由之路。
另一部分或许是暂时还没有打开这个诚敬之门,面对大部分摆在博物馆,附在墙壁上的文物,往往无感。但是出于他们所理解课程的要求,还是咬牙坚持描绘了一些东西,一些传统的形象。考察期间更加能够吸引他们的,似乎是游戏、饮食、人与人的关系、新奇的景致、同学朋友间的乐趣之类。
还有一类同学干脆选择了“古文物”之外的事物进行了描绘,一株小树,一颗水果,一碗面条,一抹风景。悄悄躲在角落,却也沉浸于自己的小小乐趣里,默默地期待着课程结束。
有人迫不及待地对眼见的古董加工再创造,自我意识浓厚的创作现场进行;另一些面对古物不由得严肃起来,丝毫不愿加入过多的主观意识,极尽可能客观描绘;还有一些一看上去便对“画什么”并不在意,而只关心画面效果与所谓的系列性。面对着这样多样化的选择与态度,作为教师的我该说些什么好?肯定一些,然后否定另一些吗?谁能保证那些被否定者必然没有保藏着一颗对于艺术与生活的赤诚之心,只是表达与理解的方式、能力不同而已?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的肯定吗?天知道这其中有没有投机取巧,应付差事的心态呢?
有时候,我们一句无心的话语,就会瞬间推倒精心砌筑多时的一座还在萌芽状态的艺术宝塔,也可能搭救起一颗即将落水的探索之心。面对着学生们渴望的眼神,我却想说,最了解你的其实是你自己,让老师的建议为你的成长所用,别把老师的话当做教条。
许多学生的作品貌似不合情理,单纯幼稚,可是只要与他多交流,就会发现他的许多个性上与经历上的不同侧面,开始有一些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想这样画了。
记得在五六年以前,刚刚开始接手下乡写生与艺术考察课程之时,那时的我是自信满满的,好为人师的,所知甚多的。可是现在,却开始变得犹豫、谨慎与自我怀疑了。这是一个瓶颈吗?还是正在经历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发展阶段。我希望不要轻易的给一个学生下论断,而是在充分与他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小心翼翼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可能性的意见。也许这样会伴随着一些权威感的丧失,可是究竟是教师的权威重要,还是学生真实而有利于自身价值发挥的成长更重要呢?
当然在考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具体的经验产生,例如:
1、喜欢才画,不爱不画
在面对一大批精华的古代艺术品的陈列时,在保持尊重的同时,也恰恰是自我反观与自我认识的一个好时机。一路看下去,你真的会对每一件珍宝都心生同样的喜爱、连结与激情吗?用心体会与觉察一下,或许会发现,它们每一个作用在我的感官与内心体验上的程度、样貌可能都有所强弱,有所不同。像品味着类似食物间貌似细微,实则差别巨大的口感区别一般,感受必然能分出个远近亲疏来。在这种时候,我希望描绘的首先是自己最有感觉,最喜爱,最“来电”的,而不仅仅是因为它长得比较好画,或者在美术史上比较被重视,就人云亦云的去画它。不用担心你看不懂的那个,干脆先从爱看的入手,别管它来自汉唐还是明清,也甭管这个爱是不是来自于一种“正统”的审美,这样一来才有可能将真实的乐趣带入学习当中,继而渐渐扩大认知与心意的范围。或许有朝一日,你会发现当初并不是真的认为她美的那个“蒙娜丽莎”,忽然真的变美了。一切要看你与那件古物的缘分,随缘,而不是攀缘,更不要假装。
2、艺术家的非艺术身份
再有,艺术考察一定是文物考察,美术品考察吗?比如我们经过的麦积山石窟地区,同样也有着一个国家级的地质自然保护区,还有这里的植物动物、地理格局、人文市井、气候特征、现代文明、科技条件、山野传说、经济状况……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许每个考察者基于其性格与兴趣类型的不同,会对不一样的题材发生兴趣。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不一定总是只从艺术本体获取材料,学艺术的人,除了带着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是否可以同样带着一个植物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技术专家等不同的身份,去拓展完成一些艺术上的事儿呢?
3、吃有文化,还有呢?
在课程讨论间隙,一个同学有些犹豫的悄悄对我说,其实一路上他对于传统文物的兴趣,并没有另一事物的兴趣大,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地方特色食物。于是问题就来了,食物里所包含的人文与自然信息非常丰富,或许在今天,我们普遍接受与使用来自西方的种种物品与理念的情况下,能够穿越千年,基本保持不变的,除了文物与壁画,剩下的往往是一部分饮食。想一想我们今天吃的拉条子可能与数百年前描绘壁画的画工们吃的几乎一样,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还不赶紧去画?
古老的艺术以凝固的形态一直保留在原地,或许也盼望着一代代的新人们用自己的新鲜的感受与理解重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创造它们的人们未必会想为千百年后的美术学院制造教具。我们在对它们顶礼与临摹的同时,尽可能将自己新鲜的体验与它们鲜活的部分彼此照应,或许要好过将它们视为教条与标准答案。
壁画系 李洋/文图
宣传部 吴琼/编
2015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