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创作,恰好体现了‘劳动’和‘文化’的主题,” 院长范迪安在4月26日,“为人民服务·为劳模造像”大型文化活动开幕致辞中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当艺术家的手与劳模们的手紧握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是相通的;用艺术的方式记录当代劳模的风采,是体现劳模与艺术家心连心最好的形式。”
当天上午,两百名来自中央美院的青年师生们,为来自北京市的百余名劳动模范代表现场创作,通过雕塑、国画、油画、素描和水彩等多种形式创作为每位劳模创作肖像,展现当代劳模的风采。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享殿广场,阳光下的艺术家与劳动模范诚恳交流、相互学习,一同创作着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画得很有感觉,你这个蓝调子很好看,但是为了突出人的五官,要把冷暖关系拉开”。“素描画像中人物的眼睛要掐住眼角的那几个点才能立体生动”。“注意人物的结构和大调子。”靳尚谊先生专程来到活动现场,对师生进行现场指导,他饶有兴致的从一组组创作的师生中走过,仔细观看每一件作品,并具体指导师生们的创作。在师生眼中,这次为劳模造型活动已经成为一次美院老中青三代交流艺术经验的课堂。
“我从50年代就画过劳模,我的老师们也都画过劳模。” 靳尚谊先生谈到,“为劳动人民造像,这是36365路检测中心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传统,美院组织这样的活动,是要让这些90后、80后的青年人们在新时期传承这个传统,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因为劳动者的美是健康的、大方的”。高洪书记也十分赞同这样的训练方式,“我们的学生除了开展田野写生外,也应该深入到工厂等劳动一线去塑造劳动者形象。”
劳动者的美,在美院艺术家笔下持续聚焦、放大。“我的这位模特很漂亮啊,她是交通部门的劳模。我捕捉到了她的职业习惯特点,就是她的头总是微微向左倾斜,我想将她的这种感觉表现在我的雕塑中。” 著名雕塑家、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边创作便与劳模愉快地交流,一尊生动、形象、美丽的塑像在他手下诞生了。
“我的这位劳模是一位医生,画画过程中,一个电话就赶去抢救病人了”,造型学院党总支书记、壁画系教授王颖生指着一副几近完成的素描有些遗憾地说。中国画学院的金瑞老师拿起素描铅笔为一位劳模仔细地画像,当问到为什么使用素描而不是国画材料时,金老师笑着说:“这个画起来快啊,并且对于中国画而言,素描及勾线本来就是我们的基本功,从实际画起,要让艺术为大众服务。”
老师们的创作严谨、细致,青年学生们也在创作中领悟着艺术的新价值。实验艺术系金宵在接受完靳尚谊先生的指导后十分兴奋地说:“我一直仰慕的靳先生居然就站在我身旁,这是我第一次受到他面对面的指导!”油画系研究生二年级的蔡昊昆非常珍惜这样的外光写生机会,更珍惜与劳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与劳模的交流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直接了解对象的方式还原给我们了一个真实的场景,能锻炼我们绘画的意识。”
“他们是有故事、有鲜活事迹的人,你看着他们朴实的脸能感受到他们关心你的眼神,这种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对我的艺术创作有更直接的帮助。”同为油画系的许载舟也认为这样的写生机会与在工作室画模特是不同的。中国画学院的研究生张建设指着他的画作说: “现场为劳模造像与在画室中画模特的感觉还是不同的,劳模带着他们自身的风采坐在这里,当你在表现她们的时候会被其具备的素养与精神所感动,要将这种感觉表现在艺术中。”
“这个劳模我认识!他是个摄影师吧,你画得还挺像。”范迪安院长看到了壁画系兰岚的素描作品。而担当模特的劳模正是北京市中国照相馆特级摄影师解黔云先生,他对自己的画作十分满意,也热情邀请师生们去中国照相馆拍照,希望和大家交流摄影与绘画,在艺术的领域里,每一位艺术家都是创造美的劳动者。
创作活动结束以后,劳模们拿起师生们为自己创作的作品,纷纷留影合念,立即拍照上上传微信,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们。“美院的艺术家们给我们造像,让我们感到特别的自豪,更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劳动所创造的美,”北京市地坛医院红丝带护士长、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克荣非常喜欢学生给自己画的画。
看着在烈日下脸晒得有点微微发红的同学们,劳模们心疼地说,“这些辛勤创作的艺术家们更值得尊重,他们在烈日下一坐几个小时真的十分辛苦”。
“艺术作品要关注时代、关注人民,而这次‘为劳模造像’正体现了这一创作方向,劳模是人民中的优秀代表,劳动更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老师和同学通过这样一次与劳模面对面的交流,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实践。” 党委书记高洪谈到,通过此次活动,劳模们感受到了艺术的亲民与感染力,而师生们也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提升了艺术品质。
学生 张柏寒/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5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