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4年后,2015年4月17日,78岁高龄的大卫·霍克尼重新回到中国,来到中央美院举办讲座,与广大师生、艺术爱好者一同分享“观看的乐趣”。
霍克尼要来美院的信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校园及社会各界艺术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各种抢票信息横扫本周CAFA美术馆工作人员的微信朋友圈:“电话被打爆了!”“霍爷火了,同事们一起跟着火。从来没有这么被需要过!”据说800张门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预定一光,可谓盛况空前,一票难求。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在第一时间一睹大师风采,学院特开设美术馆阶梯、北区礼堂、F1-109三个超大空间作为“视频直播分会场”,同步直播了此次活动,令师生大呼过瘾。
与前两天在北大举办的讲座如出一撤,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霍克尼为我们展示了许多他的作品图片和视频。其中两张图片上写着这样的句子:“透视需要被扭转。(Perspective Should Be Reversed.)”、“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Photography came out of painting……and is now going back to it.)”这两句话贯穿了此次讲座的核心。
“焦点透视”是霍克尼一直关注的问题。早在1983年,他第一次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中国的卷轴画,就被中国书画长卷那种“移步换景”的观看方式所震动。此外,在霍克尼拍摄照片时,他意识到这种固定单点的观看方式的局限性。由此,在霍克尼展示的这些拼贴摄影以及相关的系列绘画中,我们可以一窥他独特的“观看并再现这个世界”的视角与方法。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利用透视的绘画中只有一个消失点,这是受到光学仪器影响下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事实上,我们在观看空间的时候,人眼睛的焦点是不断移动的,是有多个透视角度的,我要做的就是还原这种真实的视觉。”
对于摄影是否会终结绘画这个世纪问题,霍克尼给出的答案简明有力。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这个世界最终只有照片留存,那未免太无聊了。“绘画不仅记录了一个人看到的事物,还记录了他看到事物以后的感受。所以当你观看绘画,观看的是另一个人再现世界的方式。而照片并非如此。”讲座现场,霍克尼还给大家播放了一部名为“杂耍者们(The Jugglers)”的多屏视频。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了18个机位同时拍摄,为“观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讲座尾声,作为霍克尼先生的老朋友,我院老先生、美术史系教授邵大箴走上讲台与霍克尼进行了对话。其中一个问题很有意思,“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有些人会认为过去的艺术已经过时了,您怎么看?”霍克尼回应道:“我现在还是个很活跃的艺术家,我不是所谓的生活在60年代、70年代,我认为我是生活在当下的艺术家。当我创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只有30岁。毕加索曾经说过,从30岁到90岁期间,他在画画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30岁。我也有一样的感觉。事实上,当我状态不佳的时候,我绝不会工作,而这种时候并不多。”
在回答最后一个提问前,这位身着红衬衣、蓝毛衣、脚登红袜子的时尚老头儿再一次秒杀了全场。他缓慢地拿起衣服摆弄,摸遍了衣兜儿,竟然掏出一支烟!随后点上,一边吐烟圈一边与大家交流,向全场昭示了他嗜烟如命的性格,多么可爱。“他在抽烟!”“这老头儿也太酷了!”那个时刻,美院的朋友圈再次被霍克尼刷屏。
宣传部 宋曼青/文图
宣传部/编
2015年4月17日
附:大卫·霍克尼简介
大卫·霍克尼,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1937年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 201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其颁发了英国功绩勋章,在他之前,唯一拥有“功绩勋章”的画家只有卢西安·弗洛伊德。而这两位也是多年的好友。
霍克尼的艺术横跨了多个领域,包括从拼贴摄影到歌剧舞台设计,从用传真机制作画作,到深入研究艺术史上的古典名家如何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创作。他的作品也几乎包括所有可以使用到的媒材,包括油画、水彩、摄影、印刷版画,并一直使用时代最前沿的科技参与创作,包括传真机、激光影印机、计算机,以及近年来使用的视频、iPhone手机、iPad等设备。
霍克尼在1962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的金牌奖,26岁时就已于英国举办第一次个展,其后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过近四百场个展,获得极高声誉。霍克尼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相当数目的荣誉,包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机构的9个荣誉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