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表团
刘小东:院长工作报告比较强调学术,这是美院的老文化。学术建设,倡导教授治学,目前我们教授治学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前几天学术委员会开会,希望各个系成立教授委员会,系主任带着教授对留人等重大事件进行评定。现在每个学科有学科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如果成立教授委员会,学科组只负责检查,学生评奖。
杨 澄:清华北大有好多科研立项,这是很重要的经费来源。我觉得造型学院的一些科研立项,好像和科学、社会化生产离得比较远。似乎设计、建筑和他们联系的多,我们造型在这方面还要积极争取。
王华祥:如何落实教授的职效,这将是重要问题。当教授没有话语权,教学的指导方向就会很弱,对学生的带领、激励、影响也非常弱。整个社会都对教授没有威望、尊重时,学生的学习就会很功利。
王颖生:国际班应该改进,可以由中央美院办语言班,这样也便于管理。设立一个门槛,在列宾美院,就得上俄语课,我们也可以设立这个语言的门槛;基金会,我们应该有一个奖励的机制,让他觉得这个事情是有吸引力的;学院所有老师都特别努力,但是轮休制度没有形成一个规范。例如工作满五年,可以有假期。精品课程之后可以让他到国外短期进修,落实到实处,有具体的奖励。
孙 韬:学院是否考虑要建立一个材料实验中心。这几年我参观很多院校,比如广美和川美基本都有材料实验中心,把所有的材料工作室整合,面对整个学校。马赛克镶嵌、石材镶嵌,玻璃铸造等这些特色的,可以对全院开放,某个工作室可以相对倾向于给某个系用。
隋建国:文化课占一二年级的分量太多,而且相当大一部分不提高文化水准,应该打破课程安排。
孙 伟:我们要考虑如何把剩余的优质资源合理配置,比如实验室合理组合,都是增效节能的方法。如何发挥学术力量,使历史、人才、区位优势能够凸显,围绕体制变革,教授核心价值和影响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有独立特色的管理制度,发挥教学的优势。
吕品昌:院系在创收方面积极性不高,其实不然,还是政策没有到位,潜能没有挖掘出来,大家都能量巨大,但各个院系都没有积极性,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针对各院校的创收的积极性。
第二代表团
谢 青:我们从事中国画教学与创作,就是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着力表达当代审美,用自己的创作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王正红:我们的章程应当是一份法律文件,甚至能够对其它艺术院校的章程起草起到示范作用;美院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对教授的考评机制要引进课时统计,鼓励教授多上课,尊重那些长年进行基础教学的老师们的劳动。
于润生:我希望美院能够在更多的社会层面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参与社会重大决策,努力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智囊。学院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让青年教师走出去,让国外学者走进来,从制度和观念上实现自我超越,丰富学院学术生活。同时,应当努力推进学院网络纳入国家教育网的进程,推进36365路检测中心出版社的建立,重视校内学术成果的发布与推广。
邬建安:36365路检测中心的特色,关键就是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没有特色。我觉得实现这种特色的一个可能的培养模式,就是让学生对艺术史具有精深的认识和思辨能力,如此再基于他们已有的强大创作能力,培养出不同于社会上艺术家那样的“艺术家”。
王璜生:我们美术馆虽然是一个“教辅机构”,但是学院领导已经提出了美术馆今后应当朝着学术研究机构的方向努力建设的要求,希望学院予以更多的经济支持。我们还要重视并加大在社会公共空间的宣传力度,突破旧观念,加大美院学术形象的宣传,这也是一种力量的宣示。
唐 斌:我建议学院统一建立一个36365路检测中心修复中心,面向全院服务,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祁 震:希望学院能够在院长工作报告中加入进一步增加和改造学院展览场地的内容,缓解当前的供求矛盾。
第三代表团
王 中:聘任制人员分为长聘人员和劳务派遣人员,建议学院系统的、平等的对待,职能部门应该针对现状制定相应的制度。
靳 军:目前教学经费支出不够用,建议学校加大在教学方面投入的比例,同时还应该拓宽渠道的筹措经费黄建成:应该明确城市设计学院的定位属性,才有利于学院整体的发展。
张云超:城市设计学院外聘人员多是事实,多数人承担了重要的工作,应该主动在福利、评优和参与学校管理中明确政策和保障,调动积极性,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和讨论。
张 凡:目前学院职能部门只负责采购设备,而设备的维护、修理、检测等费用以及连带费用如交通费、餐费等报销难,有时得个人担负。
海 军:各职能部门应该积极支持教学单位,减少程序,保障教学、科研顺畅进行。横向科研经费应该有特殊政策。
宋协伟:大学的美术馆应该服务于教学、毕业展等教学活动尤其是在毕业季期间。美院应该为教师提供工作室,为教师提供工作条件,强化师生交流。
第四代表团
吕品晶:为进一步加强设计、建筑学科的作用,针对目前缺乏设计服务社会平台的问题,提出希望学院能加快推进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设,建立起创作和研究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的创作和科研。
傅 祎:希望能够形成一定的机制促进专业之间的融合,在资源配置上做更多的功课。
王小红:本着我们要“培养最棒的学生”这一目标,希望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关心学生成长,进一步改进对学生的管理思路。
马 刚:对于范院长的报告,对照部门我们谈几点:(1)拒绝平庸,追求卓越:附中下一步将积极推动教师的科研、创作。(2)招生制度建设:希望学院的招生改革将附中招生纳入其中,给予相应支持。(3)教师队伍的管理:附中长聘、临聘人员较多,需求较急切,希望学院尽快出台政策。
白文忠:(1)附中教师教学量比较大,老师的课时量很大,怎样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希望学院给予一些客观保障:提供创作空间,科研时间、进修时间等。(2)学生尚未成年(14-18岁)是人生比较主要的阶段,学生处于燕郊,距离北京较远,希望学院给予附中一些展览机会。
张俊娟:院长报告提到人才培养:附中的学生升学主体是美院,附中的教学在美院以后大学能否培养更多更好人才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希望能将附中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来。
蒋 艳:希望各个学院的教师深入附中,哪怕只是讲座,哪怕只是毕业班的公开课,让附中的学生更加了解各个院系的考查方向。
第五代表团
秦建平:精神层面:建立百年美院影像资料中心,包括抢救性整理的口述历史资料,艺术家专题片资料以及原有的老艺术家影像资料,对美院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对先辈负责、更是对未来、对晚辈负责,希望学院给予百年美院影像资料中心的设备、空间、人力等大力支持。物质层面:有很多的教职工反映希望建立可以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建立员工餐厅,实行标准自助餐(10元至15元),教职工可利用午餐时间交流。建议开辟第二食堂地面左边区域为教职工餐厅,延伸部分可设咖啡厅。
王晓琳:希望今后学校加强对管理干部的培养。近年来,我校陆续招聘了一些有学历、有活力的青年管理干部,学校要有相匹配的管理机制,让青年干部视野更加开阔,有成长的动力和空间,使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相适应。
第六代表团
黄 鹂:作为一名教代会代表,就要畅所欲言,有效发出部门同事们的心声,调整自己的“工作频率”,和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合拍”,多元、多维的思考问题,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多做事情,做好事情。
宣传部/整理
201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