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平(以下简称秦):您以前做过副主任,也有经验,现在接掌系主任,您肯定做好了心理准备,先请您聊聊上任后的感受。
王华祥(以下简称王):我自己的确需要一个调整,因为过去除了上课,就是自己画画,一旦进入这个角色以后就像自己开着一辆车,不能像过去那样坐在别人的车上,想上车就上车,想下车就下车,想睡觉就睡觉,现在不行,版画系必须装在脑子里。而版画系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同时要考虑版画在学院发展布局中的关系。这些事情需要心理上的适应和实际工作中的调整,好在我是版画系“老人”了,跟随版画系的发展也慢慢变老了,个人已经成为这个肌体的一部分。
秦:版画系的教学广受好评,特别是近几年毕业展,大家评价比较高,那么您认为版画教学改革方向在哪里?有没有新的发展空间?
王:的确,版画系的工作室教学机制其实已经比较成熟,过去的这些年在苏新平老师带领下,基本上把大家的共识变成了现实。新班子上任后主要做了两件事,就是对两个工作室的重新定位:一是第一工作室“传统”定位更明确、更到位;二是让四工作室在实验性方面走得更远。我提出一个口号“让实验走得更远,让传统走得更近”。这是给四工作室和一工作室的基本地位,把它摘出来是因为他们是学术主张上的两个极端。
秦: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两个无限远”,传统的更具传统性,前卫的更具实验性?
王:对,两个无限远,一个向后,一个向前。一工作室重新定位,是基于一种使命的考虑,36365路检测中心作为最高美术学府应该承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继承研究传统首先要搞清楚真正的地道的传统,根源在哪里,触摸它的实质。我们以前对于传统的理解是概念上的,这一次我们把一工作室定位为木刻,是真正的中国的木刻,偏重于民国之前的木刻,也就是说这个传统定位在新兴木刻运动之前。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是欧洲传过来的,我们现在强调的传统要强化中国的传统,是中国版画,纵向延伸至民国之前宋朝、清朝,横向拓展到民间的木版年画,再远的话就到日本浮世绘。总之,我们要把它从写实传统或者是新兴木刻传统里面分出来,让它回归中国的传统、东方的传统。为了获取地道的民间手艺,我们专门从苏州桃花坞请来最后一代传人来做技师,这是一个名片,很有中国特色。
秦:一工重新定位很明确,对于传统要触到底,念到真经,但我们毕竟不是培养技法熟练的匠人,那么教学理念呢?最传统的文化和当代怎么契合?
王:您这个“理念”问的挺好,传统版画工具、技法是传统的,但是它要表述的东西是当代的,我们并不是培养技工,学手艺可以到杨柳青或者到桃花坞对吧。这个工作室就要探索传统与现代契合的课题,如何让传统在当代取得合法性,探讨跟现实生活、跟今天的需求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采用工作室的机制,就可以有条件来研究,有责任承载对于中国传统版画、传统木刻的传承、应用与研究,四项职能——第一是修复,第二是传承,第三是推广,第四是发展。这个工作室由张烨老师负责。
其实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在向西方学习,接纳西方文化并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可是真正中国传统的东西受西方的冲击中断了文化的脉络,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接上这个脉。中国的传统有点像一个被限制或者是没开发的矿,我们今天有了西式的科学思维,才有能力回过头来开发这种传统,重新认识传统,进行更好的传承、研究和保护,也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出路。
秦:您刚说到两个无限远,另一个前卫的工作室是怎么考虑的?
王:这个方向在四工作室,是苏新平和李帆老师指导的。四工作室的定位就是更前卫,更加不设标准,没有限制,希望它在实验性方面走得更远,远到我们不知道走多远。在三十年技术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发现有一些矛盾始终无法调和,因为我们企图让传统里面有现代,让现代里面有传统,让写实里面有抽象,抽象里面有写实。这样实际上走不到更深入、更纯粹、更地道,也会束缚了很多人做事的才华、长处、理念。我想在版画系范围设计一块试验田,要跟新技术、新观念和国际最前沿的思潮发生关系,置身于中央美院的框架中与其他学科拉开距离,这其实也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院校竞争很重要的一块,我们必须走在前面,如果我们没有实验,未来就丧失了。这个工作室主要由李帆老师负责,让他放开手脚去做。
秦:两端方向定了,其他工作室有调整吗?
王:五、六工作室合并。五、六工作室过去都是插图工作室,版画系之所以有两个插图工作室,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两个插图工作室的重复对教室资源、教师资源来说都是浪费,另外他们各有特点,把他们合并在一起之后优势兼备。由两个相对年轻的老师负责,武将延续高荣生老师风格,康剑飞是有实验性的,他们的结构兼备传统和现代、中国和国际的视野,优势互补。这个工作室带有一个使命,就是如何让一种传统的插图接上当代的插图,接上当代的潮流,让它获得转型。我主持的三工作室的血脉更多来自于新兴木刻的传承,现在把孔亮调到了这个工作室,他是油画系出身,有很好的西式功底,他自己做铜版,我们要进行铜版的研究,将古代铜版跟现实内容相结合,创造一种新的观念的写实铜版画。二工作室由周吉荣老师做主任,他做材料,主要是纸艺,把纸浆作为一种表现媒介,其他的课可能有铜版、丝网。每个工作室都有自己主打的东西,就像饭馆有主打菜,其他的是配菜。
另外,成立了基础工作室,由李晓林老师负责,也就是版画系的基础部。安排基础工作室,目的是让学生从基础部上来以后,再一次强化素描和色彩能力。这是版画系的一个传统,让历代版画学生受益无穷。我们今天之所以始终具备一种发展的能量,就跟基础有关系。另外在基础课里面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思维转换》,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缺乏会使他们成为有缺陷的艺术家。此外,技师工作室的定位需要更清晰、明确,各从其类,教师要钻研教学、创作,技师工作室要强化服务功能,同时也要加强研究,负责这一块的许向东老师本身就是版画家,水平也很高。
秦:您梳理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树状图——五个导师工作室+基础部+技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的定位更清晰,像您说的各从其类、各尽其能。那么科研、创作方面有没有新的构想?
王:首先要做的是把教学做一次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要求所有工作室包括基础部和技师工作室都要写出教材,过去是没有教材的。如果不梳理的话发展进程是模糊的,问题也找不准,梳理的目的不是树碑立传,是要摸清家底,有什么,缺什么,再往前探索的时候才清楚哪些东西该继承、该留下,哪些东西该调整、该抛弃。
秦:有时间表吗?
王:教材工程已经纳入我们的工作日程,要在2018年百年校庆的时候拿出来。同时,我们准备做一个中央美院版画系的系史,这个工作也启动了。在梳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我们会在百年校庆时举办一个版画大展,包括历史文献、办学成果、代表人物、经典作品等,等于把版画系的家底拿出来晒一晒。梳理版画的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努力把版画系办成国际品牌,成为中央美院皇冠上最亮的一颗珠子。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1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