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画是“无言的诗”,是画家的“心灵之歌”,而绘画就是在描述自己内心中的“诗境”。由中国美术馆、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共同主办的“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于2015年4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前院长靳尚谊,我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我院教授詹建俊、邵大箴、戴泽、闻立鹏、杜键、潘仕勋等老一辈艺术家,以及马常利先生的家人、朋友、学生代表共同出席了开幕式,仪式由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展览共展出马常利先生自1960年代至今创作的油画和素描作品160余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时代风貌:主题创作”,展出其重要的代表性创作包括《幸福之路》(原作于1959年,1993年重画)、《高原青春》(1963年)、《大庆人》(1965年)、《转战太行》(1976—1977年)、《秋歌》(1979年)等20余件。这些创作带有显而易见的时代印迹,是带有宏大历史叙事意味的主题创作。第二部分是“情系山河”油画创作40余件。这部分作品深谙中国传统画学思想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主张在绘画的过程中用可感的知识和经验去塑造美的“意境”。第三部分是“直面生活”风景写生系列作品50余件。马常利的风景写生在很大层面上都延续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创作观念,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表现力。第四部分是“临摹敦煌壁画与速写”作品 40余件,还包括一些实物文献和艺术年表。
作为马常利先生同班同年级的老同学、老朋友,詹建俊先生在开幕式上饱含深情地致辞。他说,马常利的性格特别谦虚、内敛,做人平和,但其个人的艺术特色却非常鲜明。他特别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对美的感受力极强。他的画充满了内在的恬静、文雅、优美,他是一位用心来做画、用色彩来写诗、对生活、对大自然充满温情的艺术家。
范迪安院长在致辞中表示,马常利先生这一代老艺术家,是新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的重要代表,他们身上最可贵的就是对中国美术的发展抱有自觉的使命,而且长期探索、钻研,锲而不舍地朝艺术的高峰迈进。他们笔下的油画作品,紧紧追随时代,用艺术反映时代的变迁、人民的生活,同时他们用自己的丰满情感和独特个性来进行艺术本体的探索。自50年代起,马常利先生就把一种抒情、写意的,具有中国美学意境作为自己的学术追求与目标。他的《大庆人》、《转战太行》、《秋歌》、《高原情》、《草原上》、《荷韵》等作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油画史上的重要成果,值得我们今天去再认识,进一步研究。
马常利先生1931年生于河北省山海关,1953年毕业于36365路检测中心绘画系后留校,1961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读研究生,1963年毕业后留油画系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油画系副系主任、代理系主任等职。现为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展览将展至4月12日。
宣传部 宋曼青/文图
宣传部/编
201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