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国画学院这次换届动作不小,看得出学校对中国画发展的重视,党政班子都配齐了,那么咱们新班子有没有“新政”计划?
陈:这次可以说是历史上党政班子配备最完备的一次,人手多了,分工就可以细化,研究生教学、本科教学、创作展览以及学生工作都有人具体分管,各负其责。分工细化是非常好的事,我更希望是班子能团结协作,大家齐心协力,“为中国画”,一起把中国画学院的教学创作往前推进一步。
秦:对于中国画来讲可能更强调传承,那么您接任院长后如何做好“接着做”的文章?
陈:中国画学院在36365路检测中心来说算是底子比较厚的,也有它一脉相承的教学传统。我们的教学也会秉承“继承传统、传统出新、中西融合、兼容并蓄”的思路继续往前走,老班子也是秉着这个教学方向,我也是老班子成员,是大家一块做起来的,新班子上来会延续老班子的教学方针,但是要弥补我们在教学中的不足。我们新班子上来以后首先把本科教学的教学大纲要进行梳理,这也是现在正在做的重点工作,梳理细化课程,把其中课程有什么衔接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具体每一课到底是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效果,工作做得很细致,大家也都狠下功夫。
秦:“传承”的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实大家更关心的是中国画学院教学的创新与突破,您也知道这方面大家对中国画评价不高,甚至认为过于守旧,那么中国画应该从哪里突破呢?
陈:新班子重点研究的就是教学的改革,先从两个大纲开始,一个是修订本科教学大纲,一个是制订研究生教学大纲。前面我谈到了梳理本科生课程,重新修订本科教学大纲。本科教学变化比较大,一年级培养“大基础”,不分专业,二年级开始进专业,就是分科了。原来是新生一入学就进入专业,直接进入人物、山水、花鸟专业的学习,学生路子比较窄,对学生的发展不好。要画好画首先是基础的训练,大基础、宽基础打好了,将来发展才有空间。现在主要是做好大纲修订的功课,秋季开学就按照新的大纲执行。
秦:这个一个不小的变革,动作也快。那么这个“大基础”重点是什么呢?是不是要在学校一再强调的人文素养训练上下功夫?
陈:对,本科一年级绘画专业的教学要充实书法、篆刻、诗词格律和诗词题跋。中国绘画的传统精华是在诗书画印上,不光是绘画技巧, 传统文化修养更重要。中国画最不可缺少的是“文心”, “文心”修养的体现就要通过诗词,还有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修养,只掌握单一的绘画技巧画不出好画来。这一点我们以前已经做了,在教学上已经把诗书画印融入进来了,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加强诗词创作的训练,在诗词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了解创作的原理,要懂得诗词格律,懂得平仄,领会中国诗词的精华。同时加强绘画理论教学,增加中国画论、中国画史、中国书法史以及有中国书画论课程,让学生尽可能打牢传统基础,真正懂得传统。
秦:这个调整还是蛮大的,教师能否达成共识?有没有阻力呢?
陈:大家认识还是一致的,所谓阻力就是在有限课时量内增加基础课,会与专业课有一些冲突,课时会有一定影响,我们正在商讨如何科学合理调整课时,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当然还存在再认识的问题,并不是把功夫用在专业课上就能画出好画。上世纪80年代叶浅予先生招了一个本科实验班,我也在这个班里,叶浅予先生就要求全面发展,不分科,山水、花鸟、人物并重,后来的发展方向由学生自己去选择,但本科学习时间基础打得很牢。这个班10个人,成才率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中国画界有影响的刘金贵、陆燕、宋筱明、许俊等。
秦:对,本科打基础是最重要的。那么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刚才您提到制订教学大纲,原来没有教学大纲吗?
陈:原来没有大纲,学校也要求做大纲,但是始终没有做起来,因为研究生的教学不像本科生教育教学有完整性,是根据每位导师的方向安排教学,比较个性化,所以大纲就很难制定。刚才说的本科因为分科过早、过细不利于学生发展,研究生这种现象更突出,是“跟着导师学”,这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太像老师的现象。研究生教学要努力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秦:是不是也要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限?有哪些变化?
陈:对,打开条块分割,打开学生视野。一是设立研究生公共课,二是实行导师开放课。根据中国画的教学特点,同样把书法课以及诗词题跋作为公共课。另外,初步设想每位导师要开放两周的课程,让每个专业的研究生可以进入不同导师的课程听课,山水专业的学生要听花鸟、人物的课,而且都作为专业必修课,拓宽专业教学面,尽可能弥补分科过细、单一化教学带来的不足,培养中国画的综合素养。
秦:这样就把专业打开了,是一个不小的变革,那么什么时间开始实施?
陈:秋季新学期,从研究生入学一年级就开始,是一个变革,应该是研究生教学的一个突破吧。
秦:又一年毕业临近,想跟您聊一聊毕业创作,这几年大家在看毕业展的时候老远就能看出这是某某老师的学生,就是刚才您说的学生太像老师,从您前面讲的教学课程的改变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复制”现象吗?教学理念怎样突破?
陈: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上都有这个问题,研究生尤其明显一些。“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鼓励学生找自己的语言,这也是最主要的必修课。你画一棵树是像古人?还是像今人?还是自己?要做到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不同,有自己的语言,把这种语言不断地去完善,用到自己的写生中、创作中,找到这种语言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受益终生。古人是师承关系,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但是我们现在更多的是面向生活,学习传统是要学习古人笔墨的绘画技巧,但是我们最终目的是要到生活中去写生,去吸收生活中的东西。临摹古人的画本那只是纸画本,面对生活的画本,才是真画本,对于两者的融汇吸收,做到“中得心源”。拿山水来说,画山水的要有自己的山水语汇,要有自己的心中之景象,画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来。对于老师来讲,在教授绘画规律的时候,应当尽量回避自己的风格特点,只教中国画的绘画原理和画境,本着这个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法去画。也许有的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但“听话的”学生不一定是好学生。其实有才情、有想法的学生不会去模仿老师。
秦:还想跟您聊一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问题,这也是大家关心的,这方面有什么举动?
陈:中国画学院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希望每一个老师在这里都有自己的发展。其实每一个老师在做事情上都不只是为个人做,也是为中国画学院来做,因为我们有这么一个口号“为中国画”。我们今年11月份要继续举办全体教师展,今年在美院美术馆举办,还是叫《为中国画》。今年是第二届,展览突出教学主题,包括教学篇、创作篇、理论篇等三个板块。教学也是第一次在这样大展上体现,展示每位老师针对教学上的思考与做法,鼓励老师们思考、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为中国画》将持续办下去,五年一届,形成我们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