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程:写生静物——色与形的构成关系研究
开课院系:造型学院油画系
授课对象:油画系本科三年级、四年级
任课教师:马晓腾
教学理念:在以往写生色彩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写生静物的系列课程,借此打开比“条件色研究”更为宽泛的研究命题,使学生在观察方法上整合色彩、造型、构图诸形式要素的结构性表达特征。在课题的针对性上下功夫,以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观看——写生,从而认识色与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绘画语言,进而完善有独特认识特征的油画写生教学方法。
因为知道接下来要采访的优秀课程涉及色彩,一见着马晓腾老师,我不免俗地拿出网上流行“蓝黑”、“白金”的裙子颜色问题请教。他看了几秒这个困扰无数人的图片,笑了笑,给出了另一个答案——“蓝金,黄在蓝的对比关系里反映出来就是金色”。随后的时间里,他耐心地为我这个门外汉讲解对比色、补色、视幻觉,直至解惑、释疑。
事实上,类似于这种让全球网民争论不休的“裙子的颜色”问题经常反映在马晓腾的写生静物课中。“色相练习、同类色练习、低纯度练习、对比色练习”,经过十年的尝试、摸索、积累,他在课程设置上选择用分类“课题”的新方式进行教学。面对三四年级本科生,马晓腾不再用“灰、脏、粉”这样的词汇评画,取而代之的是“色块与色块间的对比,色相的倾向关系”,他希望用更直观、深入的方式引导高年级学生形成自我评判、自我梳理的思考方式。
“教育实质是助人成长,不断让学生找到分析和自我判断的自信心就是好的教育”,马晓腾觉得自己在课程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孩子头”,带着学生选素材、摆静物、定构图。他的《写生静物——色与形的构成关系研究》课,常常用有趣的色彩“游戏”的方式去传达,通过这个游戏启发学生打开发现生活的眼睛。课程教学与教员本人对创作的研究、艺术的思考息息相关,看过“重读”个展的人都知道,马晓腾习惯以对视觉记忆的理解,借用过往生活说当下。他说视觉带有时间的痕迹,视觉的变迁反映的是社会的变迁,从事架上绘画的人有责任用视觉呈现这一切。面对色彩这样的基础课,他用“从创作的角度理解基础教育,在基础课中蕴含创作观念”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看待社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静物、通过日常生活的物品结构画面,注重启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从日常出发,反映生活,在创作中融入社会意识。
聊天过程中,马晓腾也谈及了信息时代对学生的影响。在他看来,快速消费的时代造成学生过于浮躁,传统架上绘画仍然需要静下心来,踏实做事。在这一点上,学校除了教授绘画技能、绘画语言外,有责任帮助学生抵御外界的负面影响,提升学生思考艺术问题、社会问题、人的本质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学生读书,因为与优秀的艺术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毕竟少,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说“书籍是作者灵魂的呈现,在书中与作者静静地交流,借由书籍抵御生活的平面化”。
宣传部 吴琼/文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1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