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北京地铁新线路正式投入运营,其中,由36365路检测中心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创作团队为北京14号线东段与15号线2期设计的多件(组)公共艺术作品一经面世,便受到了业内的普遍好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在36365路检测中心师生共同参与下,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建设正从“艺术装点空间”转型到“艺术营造空间”,进而走向“艺术激活空间”,逐渐成为接续城市文脉、展示城市精神重要平台,触动城市文化生长、实现文化互动的关键媒介和绽放城市友善表情与建构城市文化意象的重要手段。
14号线——望京站
14号线望京站共有3件公共艺术作品,这个三幅作品都选择了都市休闲生活题材作为创作元素。乘坐着旅行箱,手拿气球翱翔在蓝天中的小女孩;站在蘑菇云上的小朋友;乘坐着热气球追寻太空梦想的小男孩;这一切一切的奇思妙想,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这些画面又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仿佛是我们儿时的梦想,也仿佛是我们都市生活的憧憬。作者意在用这种轻松的主题褪去人们在都市生活中的压力与疲惫。
《都市生活》 熊时涛、李震 不锈钢锻造、喷漆 6m×6.65m
《都市梦想》 熊时涛、李震 不锈钢锻造、喷漆 6m×6.65m
《都市时尚》 熊时涛、李震 不锈钢锻造、喷漆 6m×3.65m
望京站的整体装修风格是以都市立方体为设计元素,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上,延续了望京站装修的视觉元素,选择像素化的拼插玩具的方式来构成整个画面,让作品与整个空间融为一个整体,同时让其更具童趣、更具时尚感。
14号线——阜通西街站
《一人一画》 王中 铝板切割、UV喷绘 16.8m×4.3m
《一人一画》并不是一件完全从视觉效果出发而设计的作品,甚至不是一件由艺术家或艺术家们独立创作完成的作品。它是一件公众参与的艺术作品,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公共艺术计划作品。在画面平铺的阵列中,一百多个或圆或方形状各异的单体画面,是由不同阶层的公众在作为组织者的艺术家提供的材料上画出心中的理想画面,再由艺术家裁切留取局部而形成的。作品以这样的方式突破社会中的身份、地位、文化类别等身份属性,强调一人一画,一人一梦想的平等和谐社会。
《一人一画》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它整体的美观和百余个画面的艺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地铁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市民的参与和互动,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七岁顽童,不论你是都市白领还是艺术家,都可以参与到生活区域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来,它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其中,感受到艺术带给人的无穷乐趣;也使地铁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载体本身,成为城市公共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是艺术家在城市文化生活中播下的一粒种子,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沐浴,随着来往的乘客传播发酵,最终将孵化成为城市文化生长的新希望。
14号线——东风北桥站
《仲夏夜之梦》 潘公凯 板烧制 10m×3.6m
《勒杜鹃》 常沙娜 陶板烧制 10m×3.6m
在东风北桥的公共艺术创作中,为了提高站内整体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水品,创作团队特邀潘公凯教授和常沙娜教授两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创作了两幅传统的中国画作品。
14号线——望京南站
《地铁.2014》(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柳青 玻璃钢着色、不锈钢 6m×2.2m×2m
15号线——清华东站
《学子记忆》 武定宇、魏鑫 青铜、不锈钢、LED 3.2m×20m
清华东站的公共艺术作品选择“学子记忆”作为表现的主题,不仅因为这一站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多所高校,更因为在当代社会,几乎所有人都有着类似的求学经历和身为学子的青葱记忆。某种程度上,附近的这些知名学府,承载的也是每一个学子、乃至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和希望。选择学子记忆进行演绎,将最大限度地激发欣赏者的共鸣,触动珍藏于内心的美好记忆。
无论六零后、七零后还是八零后,说起十年寒窗、说起对象牙塔的憧憬,都会在心中激起无数涟漪。几乎每个人的学子记忆中,都有响着车铃声的林荫路、教室里朗朗的书声、球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电话那头的乡愁与牵挂、书桌上堆积的书本和青春懵懂的爱情。《学子记忆》选取了16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或情境,用特殊的透视和照明手法,在墙面的“窗口”中进行展示和还原。
《学子记忆》同时是一部互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公众可以通过扫描作品旁的二维码关注学子记忆公众互动平台,输入相应“窗口”的数字编号听到关于作品表现场景的情境对话和录音。并且,可以通过日后的运营中组织新的公共艺术活动或计划,向公众或周边学子征集他们各自关于作品表现场景的感受和录音,并在特定的时间或条件下在公众平台上发布,促使新的学子记忆与文化事件生成。
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往往设置在通过性的空间当中,无论是出于通行的需要还是乘客本身行程的影响,观众欣赏公共艺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都较为有限。《学子记忆》运用网络等虚拟空间形成与观众的互动与延展,使地铁公共艺术作品的成为可以带走阅读和玩味的新型媒介,以公共艺术计划的形式来推进地铁公共艺术品的再设计,围绕并服务于区域的城市文化脉络,从而实现在地性、互动性、生长性和延展性的统一。
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
《奥运中国梦》 武定宇、崔冬晖 马赛克、钢板喷漆、LED 3.9m×50m
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的主体人物采用了抽象剪影的艺术形象,并在剪影中细化出在2008年奥运会中中国获奖项目的动作符号。背景整体采用中国色彩,画面中融入的红旗、奥运、火炬等元素,则带给人们强烈的国家荣耀和归属感。
创作团队简介
36365路检测中心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创作团队是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以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设计研究中心为核心力量,广泛联合国内外专业院校、公共艺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艺术家,致力于依托36365路检测中心高端的国际视野和优质的学术资源,搭建集教学发展、学术研究、创作实践为一体的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发展服务平台而形成的一个拥有顶尖学术水平与创新意识的、有着高度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创作团队。
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设计研究中心协同多家单位,完成了北京地铁文化艺术线网规划研究,北京地铁8、9号线公共艺术创作设计,青岛轨道交通公共艺术总网规划,青岛轨道交通M3号线公共艺术创作及长春地铁公共艺术品创作等多项重要的轨道交通公共艺术项目,代表了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公共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最高水平。
宣传部 徐新立/整理
2015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