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设计与视觉文化导论
开课院系:设计学院
授课对象:设计学院本科三年级
任课教师:周博
教学理念:这门课基于宽泛的跨学科语境,围绕一些基本的、共通的观念和术语,对设计和视觉文化的诸多议题展开讨论。力求通过对相关议题的研讨,使学生了解当代设计和视觉文化的理论前沿问题,使他们能够在一个更广泛的话语实践中了解人类的设计活动和视觉认知行为,增强其对时代敏感问题的认识度,增强学生艺术思考的广度、深度和活力。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采访周博是一件非常“烧脑”的过程。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倾听。从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到温克尔曼,从福柯、德里达到德勒兹,从莫言、阎连科到金宇澄,他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他对中、西方文化涉猎之广、旁征博引的能力也印证了课堂学生的话,“周老师读了很多书,听他的课不会无聊,也能促使我想多看些书”。
能让学生们多读些书,多言之有物,为设计方案提供理论支持是开设《设计与视觉文化导论》的原因。设计学院多数专业对视觉文化研究具有高度的认同性,对一个囊括当代艺术、摄影、电影、多媒体、广告等内容在内、更广阔的视觉文化的研究和认知,对增强学生对时代敏感问题的认识度,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专业素养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起到什么效果?只要学生不睡觉我觉得就是成功。”这是周博在进行优秀课程汇报时的开场白。听着简单,真要实现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对160个已进入各专业工作室的大三学生,与直接指向专业学习的课程相比,在他们眼里对这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是和公共课划等号的。今年已是《设计与视觉文化导论》开设的第三个年头,用周博的话说就是“慢慢教、慢慢学、慢慢摸索”,如今的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课程设置上,周博寻求的是“中道”,在介绍西方上世纪60年代主要思潮、理论的同时,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中、西方文化中寻找平衡。与其他课程以课时为计量单位不同,他的课是以“关键词”为节点的,“观看的模式”、“符号学”、“身体媒介”、“身份与传统”……,每堂课介绍一个重要的设计与视觉文化关键词,提供这一领域相关书籍,周博希望借助“关键词”的概念为学生们提供思考的视角、方法。课程作业“词与物”,将最爱之书的视觉化也因融入专业设计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校是高速公路,只为学生提供奔跑的平台,学生爱怎么跑怎么跑”,周博的课堂会努力把一个领域的各种观点提供给学生,大家一同讨论,让学生在争论、思辨中选择适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课程训练形成自己的观点、考虑事情的视角,老师教的是思维方法,是汲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灌输于学生。最后,他套用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袁世海拜郝寿臣为师时,郝寿臣的一席话,“我身上还有很多缺点,你把我的缺点都带走那你拜拜了,你选我身上那点合适,把你觉得好的东西,你带走,要把我捏碎了成你,别把你捏碎了成我”。
宣传部 吴琼/文
宣传部/编
2015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