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临摹课直接搬到美术馆,让学生在经典名画前与大师“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 2014年12月16日至2015年1月16日,我院造型基础部研究生在北京大都美术馆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临摹,期间,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国家美术馆藏品——尼古拉·菲钦油画作品展、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展两大展览正在大都美术馆展出。作为造型基础部教学创新的一次全新尝试,把临摹课搬进美术馆也是我院与大都美术馆进行的首次合作,为学院与文化机构的互动交流打开了新平台。
“临摹课本身并不新奇,但是把临摹课直接搬到美术馆上,一临就是一个月,这对美术学院的教学来说是一种创新。”谈及设置这次课程的初衷,基础部主任张路江解释道:“开设这次临摹课的动机是我们赶上了好的机缘,遇到这么好的展览,这么多大师的原作来到北京,十分难得。同时大都美术馆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开放所有展品让学生临摹,二是提供了充分的临摹时间,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临摹。”与以往的临摹课相比,在美术馆,学生可以直面大师的作品,通过对原作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细细揣摩,一窥艺术家的状态、气质、魅力,甚至是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照猫画虎”,在原作前,学生与大师之间便形成一种心灵的碰撞,达到了心与心的对话。
大都美术馆馆长助理王玥热烈欢迎美院学子的到来,她表示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一个重要职能,此次临摹活动也正是提升大都美术馆公共教育学术性的一个有力举措。同学们通过眼睛、双手,仔细感受了大师的每一个笔触和妙处,实现了与大师的对话,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与此同时,展厅中的观众从一个个画架看过去,不时与临摹的同学交谈,使作品、临摹者、观众形成了一个良好互动。可以说,同学们在这里向大师、向经典致敬,同时也完成了一种传承,更影响了观众,向社会大众传播了艺术。
作为这次临摹课的带队老师,基础部青年教师殷嘉贺也不愿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在展厅架起画架与同学们一同临摹。谈及这次临摹的感受,她笑着蹦出两个词“激动“与“局促”。她说,激动在于可以细细体会画家的笔触如何在画面中挥洒跳跃,几笔颜色就可以形神兼备的表现出对象;局促是因为紧张,面对大师的原作不知道是否可以临摹的“到位”。“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直接学到了大师的描绘手法,更是对各种形体、颜色关系在整体经营中的处理方法上有了细致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临摹过程中反反复复的揣摩画面中的连贯性与层次感,不仅要临的像,画面中的精气神更是要一致,才能达到临摹的意义。”
在大都的20多天,基础部研究生刘昶选择了费钦的作品,她临了两张。说到与在学校画模特的不同时,她说:“我的模特从一个人,变成了费钦的一张画以及画后面的大师,我试图感受着费钦作画时的屏吸、心跳,我沉浸其中。在这里,没有言传,只有安静的体会。费钦的画作并不流于一般,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丝‘气’的身影。我甚至可以透过这一层画布看到他生命之火的跳动。这股‘气’会在充足的课堂写生中,被慢慢的磨去,我无法懈怠,更不能放松。有些收获我现在还不能转化为‘己有’,但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发生‘反应’。”
宣传部 宋曼青/文
宣传部 宋曼青 设计学院 王宇韬/图
宣传部/编
2015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