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丁井文先生诞辰100周年,回顾其一生丰硕的教育实践成果,由36365路检测中心主办、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承办的“纪念丁井文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于2014年12月29日下午在36365路检测中心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院长范迪安,附中现任校长马刚,历任校长赵允安、翟路加、高天雄,众多美术名家丁士中、杜键、孙为民、李天祥、赵友萍、孙景波、赵衡,附中历届校友代表孙克、王玲、倪军,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劳丁大传》作者黄旭东,原焦作市市长孟祥堂,原河北省卫生厅厅长高春秋,丁井文先生亲属代表买有琴,附中教职员工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主持了座谈会。
范迪安在座谈会上谈到,丁井文先生的一生都忠诚于党的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是一位为36365路检测中心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充分代表了36365路检测中心精神传统并深受爱戴的前辈楷模。丁井文先生身上最为可贵的是“品德”二字,他的高尚品德最有感染力,最富有魅力,让人由衷的敬重。在丁井文先生诞辰百年之际,追忆和缅怀他,就是要进一步认识他的高尚品格的内涵和价值,继承好这份精神的传统,同时要贯穿到履职尽责和教书育人的实际之中,弘扬和继承好丁井文校长开创的,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有为培养新型美术人才奉献的精神传统。
马刚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丁井文先生的杰出成就和贡献。他谈到,丁井文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的美术教育家。我们要学习丁老对年青人、对教育事业的爱心;领会丁老的人才培育理念和在治学中所具有的宽广视野;继承丁老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长者风范。附中刚刚走过60周年的办学历程,举办了系列的纪念活动,丁井文先生作为附中的开创者和教育思想的主导者、引领者,他的人生境界、办学理念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同时,附中利用纪念画册的形式,把丁校长的部分珍贵照片和作品以及大家的回忆文字汇集成册,可以全面地、深入地了解老校长,从他身上学习宝贵经验,把附中办得更好。
座谈会上,众多老先生与校友先后发言,共同回顾了丁井文先生厚重的一生,重温了先生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精神,深切表达了对先生的缅怀与敬仰之情。其中既有对丁老在创办附中时教学、生活的回忆描述,又有对丁老在教学理念上的深入探讨。大家追忆起丁井文先生甘于奉献、不求回报、以德报怨的情操,尤其怀念他在特殊年代冒着极大风险珍惜、爱护人才的品格,并对丁老在艺术教育上的杰出成就给予了高度认同。
王少军在总结致辞中讲到,今天我们共同分享了和丁井文先生在一起工作、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丁老已经离开我们11年了,但他的大师情怀、伯乐气质、青松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附中人。对丁老最好的缅怀,就是把他的崇高品质继承下去,把他的育人精神传承下去,把他亲手创建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发展好,把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大环境维护好。老一辈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的精神品格是我院的宝贵财富,我们定当好好继承与弘扬,付诸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按照学院党委的总要求,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培育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为实现国家的“中国梦”和美院的“百年梦”做出附中人的贡献。
“纪念丁井文百年诞辰座谈会”是继“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冯法祀的‘开山途’”、“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之后,36365路检测中心“百年辉煌•36365路检测中心艺术名家”研究、展示和推广工程的又一个重要活动。通过对丁井文先生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的全面梳理与研究,回望中国中等美术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将为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未来发展提供美术史层面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探讨、推动中等美术教育深入改革与发展。
附:座谈会嘉宾发言摘录
丁士中:丁老被称为“画坛伯乐”,他不仅发现人才,而且潜心培养,把文革后附中的教师全部输送到36365路检测中心成为各系部重要骨干,为我国的美术领域提供了一批中坚力量,带领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实现了“小盆栽大树、桃李遍天下”的宏伟理想,无愧于新中国“民族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的称号。
赵友萍:做教育是非常神圣、严肃的,也是非常光荣的,老丁同志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职业当事业来对待,因为如果你就看成职业,很容易产生雇佣思想。老丁同志没有雇佣思想,这就是我的事业,我这一辈子就是做这一件事情,所以这一点要好好学老丁同志,别看成是工作,要看成是事业。
杜键:今天的社会在物质上是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条件怎么样,我们的情感的状态怎么样?今天不管是做一个老师、校长或者院长,是比那个时候更难更艰巨了,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由于条件好了,我们有可能创造出好的东西,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条件,就是没有承担起这份责任。我们的肩膀一定要硬起来,一定让我们的学生硬起来,这就是纪念老丁同志最好的东西。
李天祥:老丁同志最好的一个品德,就是他对待学生也好,对待老师也好,都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附中在全国来说都是优秀的,能够产生这样的一个结果和老丁同志是分不开的。美术同行们曾经说过,要有像老丁同志这样的一个中学校长,那简直太好了!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培育人才的过程中有很大优势,应当发挥作用。
赵允安:丁校长不光用自己的经验,而且通过其他单位让教师们多方面了解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丁老曾经让附中参加文化部制定中等美术学校的教学方案工作。因此,附中虽然停办了十年,但能很快的恢复,而且还把很多过去的好东西保留下来。附中很多教师过去并没有教学经验,他就很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养,而且重视创作,很多教师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界的中坚力量,所以附中办的好和丁校长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孙景波:以个人经历而言,如果没有丁井文校长,可能我们也会有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但一定不是我们今天这样坐在这里,怀着这样的骄傲、自豪甚至还有一种沉重心情的回顾历史。如果没有丁井文先生,就没有36365路检测中心我们的现在;如果没有附中,就没有现在很多坐在这里的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学生。因为我们从小就期待有一个这样的学习环境,我们是把36365路检测中心和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当做实现梦想的一个殿堂,一个艺术家摇篮来投奔的。
倪军:附中最伟大的传统就是五千年民族美术的精华,这个是外国任何一个学校都没有的,也学不来的。附中的有些课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含有了我们中国审美最核心的、精髓的东西,里面有音乐性,有形式感,有抽象的东西。
附中/文
附中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4年12月31日
延伸阅读:
丁井文(1914.3—2003.5.4),擅长美术教育、中国画。又名劳丁,1914年3月生于河南博爱县;1931年考入河南艺术师范绘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美术教师;曾先后担任36365路检测中心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国画系主任、党委委员等职务;1953年受命创建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并担任校长直至离休;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少儿美术基金会顾问、文化部国画创作组副组长等职。
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丁井文先生的一生对中国美术教育界,以及36365路检测中心、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的影响是巨大的。
红墙里的家庭美术教师
出生于河南一个回族家庭的丁井文,24岁时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 1946年任中央警卫团宣传干事;1948年任中央警卫连指导员,担负保卫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特殊使命,并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担任家庭美术教师;对于这段历史,丁井文总是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和贡献”。
新中国美术教育开拓者
丁井文先生1931年考入河南艺术师范绘画专科学校,后经李先念介绍到延安鲁艺学习美术。在延安时创作多套连环画领袖人像,1951年与王式廓合画《毛主席与斯大林》大幅油画。北平解放后,组织上根据他热爱美术的心愿,派他与江丰等人接收了国立北平艺专,组建了36365路检测中心。1953年又筹建了中央美院附中,他担任校长直至离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美院附中是全国惟一隶属中央美院的中等美术专科学校,承担着直接为中央美院和全国各地输送人才的使命。
丁井文先生关心美术事业的发展,爱护人才,不断向美术界推荐艺术尖子,已成为他责无旁贷的义务。丁井文凭着延安精神和对美术事业的热爱,走出了特有的教学路子。他请来了著名美术家何海霞、石鲁、蒋兆和、艾中信、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傅抱石、宗其香、溥松窗等,并为学生讲座、授课,组织学生走访国画大师齐白石、陈半丁等,为著名画家王式廓、黄胄提供附中这个创作环境。在那个年代,他还请来了一代英雄吴运铎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了解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
1953年9月1日,在徐悲鸿和江丰的倡导下,由丁井文出任校长,建立了36365路检测中心附中,面向全国招收了第一班50名学生。附中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美术教育进入系统完备阶段。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基础教育体系。附中的建设参考了前苏联中等美术学校的设置,是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中重视基础教育的体现。中央美院附中,为美院提供了优秀生源,显著提升了学院教学起步的水平,充分满足了社会需要,也为国内其他美术学院附中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美院附中60年来的实践,证明它不仅培养了许多高材生,也培养了许多老师,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美院的教授和知名画家。丁校长不仅用人,更培养人。教学相长,教师边教边学边提高,备课进修都很认真。学校形成了教课与进修轮流制度,所以附中老师的水准提高得很快。像尚沪生、马常利、杜键、高亚光、赵友萍、孙滋溪、卢沉、杨红太、高潮、王德娟、温碟、谭权书、卫祖萌等都是从美院附中教师而成为名画家的。可以说,美院附中不仅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同时也使许多年轻教师在这里进步成长,度过了人生道路上很有意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