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65路检测中心

bet36365路检测中心
  • 36365路检测中心
  • 新闻动态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入口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 EN
搜索
  • 36365路检测中心
  • bet36365路检测中心
  • 教育教学
  • 招生导览
  • 创作研究
  • 校园文化
  • 学生
  • 教职工
  • 校友
  • 信息公开
bet36365路检测中心
bet36365路检测中心
美院快讯
通知公告
数字院报
专题
视频网
  • 新闻
  • 美院快讯
新闻 / 美院快讯 << 返回
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三场专题研讨会同时举办
来源: bet36365路检测中心   时间: 2014.12.26

2014年11月20日,“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在36365路检测中心美术馆盛大亮相,“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专题研讨会也在学院美术馆贵宾厅与电教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研讨会分别以“历史回顾”、“教学传承”与“学术意义”为主题举行了三场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四十位与会嘉宾既有与董希文先生同时代的知名老艺术家及理论学者,也有曾经师从于董先生的门生代表,此外,现代美术史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也参加了研讨会。董希文的子女董一沙女士和董沙雷先生参加了研讨会。董希文先生百年诞辰展览及纪念活动反映了学院对自身传统的重视,激起了大家的共鸣,引起了强烈反响。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此次展览及纪念活动带来的影响与社会效应,一致认为学校在迎接百年校庆的关键时期,对老一辈艺术家重要成果的梳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场 历史回顾  学术主持:邵大箴 袁运生

与会嘉宾以董希文先生同代人为主,大家围绕主题追忆往昔,回忆与董希文先生相识相处的点滴往事,情真意切,暖心感人。其中既有对董先生教学生活中的回忆描述,又有对董先生教学方法上的探讨,嘉宾们都称赞了董先生真诚善良的性格与对生活对艺术饱满的热情,对董先生艺术实践与教育上的杰出成就给予了充分认同,嘉宾们追溯往事,并畅谈艺术道路,展望未来。(以下为精彩发言摘录) 

侯一民:
董希文是一个非常真诚、非常固执、一片至诚之心的人。他作画全部出自他的热情,是他要画。画《开国大典》时,在西总布胡同路南的一个房子,他画不上去钉到房顶上,地下一排小盘子,盘子调好的,笔是很干净的。董希文后来生病后依然想着要完成壁画,中央美院第一次提出壁画的是董希文。他喜欢磁州窑,他的修养真的非常宽,我和他一起给美院陈列馆买画,我喜欢古董,他说我的眼光不错,鼓励我。他去世的时候我真的哭了,此后再也不参加遗体告别了。

靳之林:
董先生1946年到北平艺专任教,我1947年考入北平艺专,那时一年分甲乙丙班,董先生教甲班,学生们也最感兴趣甲班,他的教法过去没有听到过,那就是重视“不变的形”。

我51年毕业后担任系秘书,55年和董先生一起下乡,56年酝酿成立工作室,先成立了吴作人、董希文工作室,后来又有了罗工柳工作室,59年的时候工作室强调壁画的特点。工作室的时候我是他的教学助手,工作室怎么搞?培养目标、教学纲领是什么?他明确地说:油画民族化,并在油画民族化的基础上实现百花齐放。我问他怎样实行,他说那就看你有没有中国人的血液。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中国人都有中国人的血液,后来慢慢醒悟到了这个他说的绘画血液就是文化基因。

他的画笔里面形象多样的,十八般武艺他手里都有,西方不光是现在的,文艺复兴的,文艺复兴以前的,一直下来他都有吸收。中国的也不只是现代的吸收,是更广泛的文化的吸收,这个方面他非常广阔。

他的艺术理念有四个特点:民族化、生命力、大文化、大写意。他的艺术来自他对生活的激情,对新生活的强烈感受,艺术激情的爆发。

詹建俊:
我觉得董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我们民族当中优秀的知识分子。即使在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保持了真诚的、爱国的热情,那么光辉的热情,不断自发地创造,热情的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这样的人才。把西方的文化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创造新的文化,这种融合是极艰难的事情,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两种不同的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优秀的作品,董先生在那个时候已经到了。

他的艺术的主张在第三画室的教学中,一个是“广收博采”,中国古代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西方的优秀文化都要吸收。他在教学中坚持自己的主张培育着一批一批的学生,第三画室的毕业生路子非常宽,在各地起学术带头作用。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强调“顺水推舟”,因材施教。

杨先让:
徐悲鸿院长他对董先生的重视是这样看的,徐先生特别重视素描,那个时候没有开创作课,创作课是美院成立了之后提出来的,所以徐先生特别重视,要教学生最重要的是一年级,他把董先生放到一年级,因为基础课特别重要。

赵友萍:
我预科的时候是艾先生教的班,会师的时候和董先生学习了一年多。你的是什么对象,对象存在什么美,是他引导我们认识的。董先生的作品我感觉有一点很好,就是生命力的胜利,看他一系列的作品,是大自然和人的和谐。他的西藏创作我特别感动,我去西藏,我知道他画的非常真实,他的空气感,高原的色彩感画的真实生动,牧民的开阔、天和地结合统一,视平线比较低的藏民等等。写生,我感觉“写”是主观的一面,“生”是客观的一面。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有热爱的事业,热爱大自然,坚持到底。学习董先生,双脚踏中西文化,用心做宇宙文章。

常沙娜:
我所知道的董先生是1944年从重庆到的敦煌,我父亲那个时候非常高兴,他曾写道:“希文我非常重视的门生,他来了我仿佛添了左膀右臂。”我父亲认为董先生临摹的北魏壁画对原画的理解非常不一般,对艺术创作的追求精益求精。他们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还一起到蒙古包里面写生,画哈萨克族的生活。随着南疆工程去看了沿路的一些沙漠戈壁滩,少数民族地区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他们除了临摹不停地写生。那个时候董先生30多岁,正是很年轻的,所以特别精力充沛,毅力非常坚定,不但临摹壁画,虽然是佛教艺术,却也理解的非常透彻。后来抗战结束董先生想回北京了,他和父亲说他的心还是和敦煌在一起,还是和我父亲在一起。

第二场 教学传承  学术主持:孙景波 马璐

研讨会嘉宾以董希文先生的学生为主。大家认为,董先生在百年诞辰之际获得了应有的评价,称赞董先生是“我们民族这段美术历史上的骄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并被他坚强乐观的精神深深打动。嘉宾们感恩董先生无私的帮助与教诲,指出董先生在学识、人品、修养方面都是值得尊敬与学习的老师,作为他的学生,嘉宾们追忆自己在美院的学生时代,解析董先生对于自己艺术道路的指导与影响,表达对董先生无尽的感激与怀念。(以下为精彩发言摘录) 

袁运生:
董先生从不计较利益,对学生真情地帮助。1945年的时候董先生教我,让我去找模特,我从街上找小的手艺人,董先生很高兴,他也要画。他画画的特别好,我在董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他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挺多的,他吸取能力很强,吸取之广,中国20世纪的画家没有像他做得那么成功,董先生的艺术史和教育史对中国的未来有巨大意义。

潘世勋:
我是1955年进美术学院的,三年级是董先生教的。他那个时候在我们学生中威望很高,因为他长征路上的写生是那一年完成的,还有《红军过草地》,这张画不是今天这样的面貌,手和脚画的精彩极了,董先生自己也很得意,他说,“我画篝火,火星是拿破笤帚疙瘩画的。”今天回头看这张画是非常好的一张画,很深刻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很好地表现了历史的真实。

还记得董先生去长征的时候回来得了病,藏区吃的风干牛肉是有寄生虫的,他回来拉了一盆,虽然是这样的,但有了去西藏的机会他还去,他有着纯粹的艺术家的品质、艺术家的精神。董先生倡导油画民族风,他不是形式的要求,是长期在大西北地区的民族生活的一种气息。他画的西藏的东西你看的出来不是一种形式变化,这个办法特别到位,那种房子,那种气氛,他只有这种方法来画,才画出油画的味儿来,中国的感情,中国的精神,引起创作冲动,是有生命力的。

姚钟华:
一直到现在我心里面的老师都是董先生,我思索和消化他给我们的精神教导和精神遗产。董先生在艺术上提倡注重“塞尚以后、乔托以前”,这很容易理解,我到巴塞罗那看壁画,想起董先生写的,壁画很像敦煌,中西方艺术有的地方是相通的。
董先生临终前我去看他,我那个时候画两张画,一张画黄河,一张画长城。他问我,你想怎么画,我说收集素材,我回来画。 但是董先生讲,你不是画一时一地的黄河,你画千古的黄河,你画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光辉的民族,这是董先生最后一次给我上课。董先生对艺术的修养,绝不仅仅是绘画,我觉得他确实是一本大书,值得我们好好拜读。 

费正:
1960年见到董先生的第一课是到敦煌石窟,给我们讲了敦煌壁画的表现等等,当时他在敦煌很幽暗的灯光底下,那个时候敦煌没有门,我记了一辈子。去年我去敦煌,想到董先生和当时的路径差点哭出来。1960年那个时候我们工作室最有活力,董先生把他画的画深入教学中来,我们经常到董先生家里面看画,他有一个画室,《开国大典》就在那个地方画出来的。

董先生提到把塞尚作为起点,我们画画要像苹果一样落地有声,不要轻飘飘这样不真实。董先生告诉我们油画和中国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油画要从我们中国文化里面学习东西。

董先生他具有文人的美德,他做人干干净净,堂堂正正,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影响,我感谢董先生对我的教诲,我永远感谢他。

第三场 学术意义  学术主持:王璜生 宋晓霞

研讨会的嘉宾以专家学者为主,与会学者从学术层面对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创作展开深入研讨。其中既有细致梳理董希文艺术并提出节点性代表作的分期研究,又有对董希文油画民族化、油画中国风面貌的深刻感受。嘉宾们认为董希文是新中国油画中的代表性人物,他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成功践行了油画民族化的范本。大家认为,董先生的油画创作历久弥新,不仅属于历史,还属于当下。(以下为精彩发言摘录) 

祁海平:
董先生他在很早的时候提出一个鲜明的主张,油画中国风、油画民族化的观点。他提出这个观点基于两点。第一点,他源于对自己文化的深深的热爱,另外一点,董先生他认为中国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气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表现手法,一个艺术家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觉,一个独立自主的一种个性的精神。

董先生他对自己的艺术理解很深,他对色彩的认识重本色;他强调写意性,而且他的绘画语言是非常简化的,具有现代绘画的特点;另外一点他追求中国风不是一般的文人情趣,他的格局有大家的气象;再有一个董先生他有兼收并蓄这样的胸怀,他本人是位实验精神很强的画家,他的跨度有同代人少见的尝试性。

侯黎明:
我是1976年分配到延安遇到了我的恩师,所以从那以后知道有一个民族化的问题。董先生原来是民国时期跟常先生一起来的,我去的时候临的第一张画不是壁画,是董先生的428窟的《舍身饲虎图》。原来袁运生先生来到敦煌以后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画家一来就临这张?我讲构图的问题,我们经过多媒体的手段来解析,发现一个问题,这张画不得了,叫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把同个题材,印度、阿富汗、克孜尔、韩国、日本的全部拿来比较,都是这个内容。比来比去,构成讲多一笔少一笔不行,这张画不仅仅是中国的名作,也是世界的名作,甚至和唐魏相比,比那个还要复杂,构成像斗拱一样,董希文是情有独钟的。董希文等于是把中华民族的那种最精粹的部分吸收了。

刘新:
有一个细节我提供一下,袁先生说董先生有一次跟他看画,拿出那个《苗女赶场》一字一句讲了话,“以我本意应该这个路走下去”,当时这句话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其实董先生知道他追求的东西。应该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的才气、眼光、气度跟国家是一起的,创造传世经典。

赵昆:
董希文有三次入藏区的路线,第一次走的康藏路,他回来以后画的《春到西藏》;第二次是1955年他重走长征路,创作了《藏女阿管》等;第三次1961年,走的拉萨最后到亚东,当时美协开了会,邀请董希文、吴冠中、潘世勋赴西藏写生。第三次写生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主题性非常明确,第二是人物与外在服饰和形态配合的非常好。董先生作品里面带有民族志和民族学的特点。

学生 赵晶 宋寒儿/整理
美术馆 董慧萍 全晶/图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14年12月26日

bet36365路检测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花家地南街8号


电话:+86-10-64771114

传真:+86-10-6477-1011

快速链接

  • 信息公开
  • 校长信箱
  • 邮件系统
  • 数字校园平台
  • 网络信息中心

教学院系

  • 研究生院
  • 中国画学院
  • 造型学院
  • 实验艺术学院
  • 人文学院
  • 设计学院
  • 建筑学院
  • 城市设计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CAFA资源

  • 教师工作室
  • 研创成果
  • CAFA视频网
  • CAFA课程
  • 数字院报

推荐站点

  • 美术馆
  • 图书馆
  • 艺讯网
  • 基金会
  •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 国际预科
全部站点

版权所有 2007-2018 36365路检测中心 Copyright © 2007-2018 CAFA.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7072388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