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适逢36365路检测中心老一辈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陶一清先生、黄均先生和陆鸿年先生共同的百年诞辰纪念,为缅怀并弘扬三位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与学术品格,学院于12月19日上午举办了“百年同行——陶一清、黄均、陆鸿年艺术作品观摩暨教学回顾座谈会”
陶一清、黄均、陆鸿年先生曾经指导过的学生:边宝华、陈谋、龚建新、蒋采苹、金鸿钧、裘兆明、王宝康、王同仁、吴丽珠、吴休、赵志田、周志龙、庄寿红等老一辈艺术家,以及黄均先生之子黄麟、陆鸿年先生之孙陆翔、陶一清先生之子陶孝平参加了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老先生们共同经历过陶一清、黄均、陆鸿年先生的培养和教诲,大家高度评价了三位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和学术涵养。畅怀往昔,追忆起半个世纪前的情与事,黄均先生的纯真与幽默,陆鸿年先生的儒雅和沉静,陶一清先生在教学上的严谨认真,深刻烙印在大家记忆中。特别是谈起1958年,大家在三位先生带领下,赴山西永乐宫临摹壁画的经历时最为动容。三位先生在临摹期间对于学生们的言传身教让大家至今感觉受益终身,回忆起个中往事,仿佛依然历历在目。兴之所致大家还一同吟唱起当时由黄均先生为永乐宫壁画临摹工作而赋的五言诗。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对陶一清、黄均、陆鸿年这三位老艺术家高尚艺术品质的纪念,更是激励一代代中央美院人从老先生们的艺术精神与教学创作生涯中梳理、记录、汲取宝贵财富,激活和延续老一代艺术家们不懈求索的精神,为艺术生,为中国画。
副院长苏新平,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党总支书记于光华参加了座谈会。
中国画学院 王秀玲/文
中国画学院 许祚强/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4年12月25日
陶一清(1914 -1986)
斋号补斋,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国画艺术家,教授。原名文通,原籍上海市。1934年在京华美术学院毕业。1961年任教于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画系,为该院教授。198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传世作品《漓江雨夜》藏于英国博物馆,《漓江春早》藏于瑞典博物馆,《奇峰秀》藏于中国美术馆。作品还有《大渡桥》、《都江堰》、《春风杨柳万千条》等。
自幼学画起自临摹,以两宋名作为范本,参考元、明、清诸名家,鉴于北宗有笔而渲染稍差,尝以南宗弥补,融南北二宗山水于一炉,以造化为师又不断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创作素材,并取西洋画之优点,丰富表现内容,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主次分明。作品有“远观其势,近收其致”之妙,笔墨纤秀、泼辣兼而有之。喜作大画,笔墨不苟,构思严谨,青绿设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海内外识者称赏。
黄均 (1914-2011)
号懋忱,祖籍台湾淡水,生于北京。著名工笔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黄均先后担任36365路检测中心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85年加入北京市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为盟员。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1928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受教于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马晋、吴镜汀、徐燕荪、王雪涛等名家,1930年,他又拜溥心畲为师,学北宗山水画和书法。抗战后黄均同徐悲鸿相处八年,在如何推陈出新方面,受益匪浅。
学术主张: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文学又能使人从生活中探索出绘画的意境,文学和绘画是不可分割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有:《文姬辨琴图》 ,《琵琶行》,《草原轻骑》等。仕女人物画构思巧妙,笔法工整,描绘细腻传神,色调明丽典雅,显示了画家的高度艺术修养。
陆鸿年 (1914-1989)
江苏太仓人。1936年辅仁大学毕业,曾任教于辅仁大学美术系、北平艺专。建国后任36365路检测中心中国画系讲师、副教授。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辅仁美术研究会顾问。擅国画工笔重彩人物,尤以仕女画见称。作品构图新颖、笔墨细腻、形象秀美。其作品曾多次国内外展出,并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精于壁画研究。作品有《草原上的婚礼》、《军民情谊》等。论著有《永乐宫壁画艺术》等。